憑著對教育工作的熱忱,10名教師在華文教學的道路上努力不懈,展現卓越的專業精神,獲頒“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
全國傑出華文教師獎(前稱“全國模範華文教師獎”)設立于1998年,目的是爲了肯定新加坡華文教師對語文與文化教育所做的貢獻。
本屆比賽共獲得600多份提名表格,來自93所學校的超過120名教師獲提名。
評審之一的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第一司)母語處副司長林美君博士指出,所有得獎教師都有效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設計出以學生爲本的活動,讓他們享受學習樂趣,同時把語言學習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意識到母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教師們也積極參與培訓,提升本身的教學素養。
終選的其他評審包括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學術主任陳照明博士、南洋理工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林爾嵘博士、義安理工學院中文系主任康格溫博士,以及華文媒體集團文化、教育與新興事業群助理副總裁黃靖雅。
比賽由《聯合早報》、zaobao.sg及早報校園聯合主辦,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新加坡華文教育學會、新加坡華文教師總會、新加坡中學華文教師會協辦,並獲得李氏基金贊助及教育部支持。
得獎教師今晚將在頒獎典禮上,從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手中接過獎座。
張水福“問題多多”
對張水福的許多學生來說,他是個“問題多多”的教師,總愛問學生“爲什麽”。
張水福相信,鍛煉學生的思維比僅僅傳授知識更重要,因此通過提問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國家初級學院母語部高級教師張水福(56歲)也十分重視品德教育,常以有趣的方式向學生傳達價值觀。
例如,在教導一篇以大自然爲主題的課文時,張水福讓學生分組輪流將鹌鹑蛋帶回家加以“保護”,不讓它受損,從中讓學生體會父母呵護他們的心思。
在教導《母與女》這篇課文時,他要學生回家觀察父母愛他們的方式,並寫在心形卡上,配合母親節送給母親。
張水福有長達32年的教學經驗,目前教導國初中學部學生。他受訪時說:“教育不能只教知識和技能,現在的學生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東西可能比你還多。教育目標要延伸至培養學生的思維,所以我總愛追問學生‘爲什麽’,如何得出答案,讓學生想一想他們的思路是否合理,這樣的訓練對寫作尤其有幫助。有些學生的依賴性較大,懶得思考,我用問題反問他們,在引導後,他們其實是有想法的。”
張水福認爲,沒有最好的教學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因此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設計教學。這位資深教育工作者繼續秉持學無止境的態度去學習,並與其他教師分享教學經驗,因此深受同事尊敬。
陳鳳儀以角色扮演 激發學生興趣
課室成爲記者會現場,學生成了記者,提問扮演新聞人物的同學。這是正華中學教師陳鳳儀(38歲)給學生設計的其中一項活動。她借由戲劇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深入思考課文中故事人物的性格。參與提問的學生也能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
學生通過這樣一問一答的方式,解讀課文並了解作者想法,這比僅僅是閱讀課本來得更生動有效。執教13年的陳鳳儀認爲,要引起學生對華文的興趣,須因材施教,因此她采用多元教學方式和題材。
例如,她介紹歌手孫燕姿的歌曲《風筝》、周傑倫的《聽媽媽的話》、作詞人林夕和小寒的創作等,希望學生在欣賞流行文化的同時,從歌詞學習比喻等修辭手法。她還會讓學生選擇一首華文歌曲,根據歌名重新創作一篇文章。她說:“我希望學生能發覺華文不是一門深奧、離他們很遙遠的科目,而是一種生活語言。”
她也善用科技,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參與感。例如,利用網上平台讓學生觀看短片後輸入想法,或應用互動遊戲讓學生搶答問題。她發現一些能力較弱的學生在網上學習時更積極,而她也能直接給學生反饋。
她說:“我也想從中建立他們使用華文的自信。學生有時不是真的討厭華文,而是因挫敗感才抗拒。教學的成就感就是能幫助程度不一的學生,在學習華文的路上更進一步。”
鄧惠玑和肖川引導學生活學活用
不論是讓學生“開店”賣東西學習量詞,或是讓學生擔任“小老師”,制作簡報教同學詞語,兩名得獎小學教師各出法寶,要讓學習華文變得生動有效,並讓學生意識到華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
聖瑪格烈小學教師鄧惠玑(30歲)在教量詞時,讓學生扮演店員與顧客進行買賣,從中學習句型以及量詞用法。學生從家裏帶來不同物品與衣物,反應踴躍。
有時,課室也成了“失物認領處”,學生到認領處尋找文具,從中鞏固對各類文具詞彙的概念,學習如何形容物品。
鄧惠玑指出,學生喜歡這樣的互動方式,跟同學練習對話,學習進度較快。對她而言,學生的品格與學習態度比成績更重要。因此,她每個月都會選出班上的“本月之星”,頒發獎狀來鼓勵品行佳、肯努力的學生。
她說:“在高年級班,我也分發‘獎勵票’來肯定學生的良好行爲,他們收集到一定數量就可換取小獎勵。例如,字體整齊的學生,我會在他們的作業本夾上獎勵票。學生拿回作業時都相當期待。看到學生逐漸對學習華文有動力,這對我就是一種肯定。”
工程師出身的肖川(48歲)幾年前與家人從中國移居到新加坡後執起教鞭,在育智小學任教。
她受訪時說:“我的目標是讓學生喜歡上華文,並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幾年前開始運用學、思、達的教學法,設計活動單讓學生先自學,再與同學討論並發表,希望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
她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活動,希望調動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高華班,她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教導同學某個詞,學生自行找字義與例句等,並制作簡報在班上“教學”。而程度較弱的學生,她有時會通過戲劇形式教寫作,讓學生先“演”出作文內容,再引導他們書寫。
爲了增添學習樂趣,肖川還會自制海綿骰子,以抛骰子的方式鼓勵學生作答,同時利用Kahoot!這類科技平台,讓每名學生參與作答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