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來,政府已投入5億元支持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行業,與超過800家各個領域的公司合作,訓練逾400名專業人士。
研究機構IDC估計,到了2021年,亞洲投入增材制造的金額估計達到49億元。科研、創新與企業(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2020計劃(簡稱RIE2020)也已確認增材制造爲我國的關鍵增長領域。
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昨天參訪本地從事增材制造的起步公司Structo時透露,至今,政府已經支持超過120項有關項目,總值超過3000萬元。
參與項目的公司來自宇航、生物醫藥、岸外海事、精密工程以及建築業。
許寶琨:最終更重視人力資本
許寶琨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制造業貢獻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20%,“如果我們要維持這個領域的競爭力,就必須往更高端的價值鏈發展。”通常這一端的産品都需要更爲精准和更加先進的技術,3D增材制造打印技術或3D打印即可滿足這兩項條件。
他也指出,如今客戶要求的不再只是大規模生産的産品,而是更講求客制化,“或我們稱之爲多樣少量的産品。”
許寶琨說,政府支持增材制造行業,不只是爲了發展技術,“最終我們更重視的是人力資本。除了懂得技術知識的人才,也包括研究材料科學、開發新形式機器和産品的人才。”
他認爲,由四名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畢業生所創的起步公司Structo即是最好的例子。這四名年輕人不僅擁有自己的知識産權,還成功將産品商業化,同時持續投入研發。
Structo開發的3D打印機可打印牙齒矯正器的模型。現年26歲的共同創辦人薩爾瑪(Devansh Sharma)受訪時說,公司研發的3D打印機可以做到短時間內大量生産,“速度是競爭者的至少五倍”。打印所采用的材料也是創業團隊自行研發的。
Structo獲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旗下投資公司SEEDS Capital和共同投資夥伴Wavemaker,以及美國科技創投公司紀源資本(GGV Capital)的投資。該公司的産品已經銷往20多個國家。
新加坡將于本月16日至18日舉辦首屆工業轉型亞太區(ITAP)博覽會,屆時也會有亞太區最大型的先進制造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