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闡述我國建國以來在教育、收入和貧富差距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未來的社會政策方向。當局指出,新加坡的制度並非完美無缺,但它的表現比多數國家來得好,它會不斷研究和嘗試新方法,包括借鑒其他社會的做法,以提升新加坡人的生活。
新加坡正處于發展的交叉口,經濟體雖更成熟,但社會也老齡化。過去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今帶來新的挑戰,政策因此須隨環境的改變作出調整,以確保社會流動性持續獲得推動。
在收入不均和社會分化問題備受各界關注的背景下,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昨天(11月1日)發布32頁長的政策報告——《改善新加坡低收入和弱勢家庭生活》,闡述我國建國以來在教育、收入和貧富差距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未來的社會政策方向。
當局在報告中指出,新加坡的制度並非完美無缺,但它的表現比多數國家來得好,它會不斷研究和嘗試新方法,包括借鑒其他社會的做法,以提升新加坡人的生活。
“但我們不能忘記在制定社會政策時難免要面對取舍,很多時候好的用意帶來的卻是反效果。”
報告說,政府在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力爭上遊的工作中成績顯著,但下來經濟增長步伐會放緩,社會開支卻將繼續增加。
雖然如此,政府將根據現有的社會契約,確保人人都享有負擔得起的基本服務、制造增長的機會,並提供制度上的支持,讓人人在社區的支持下,可以努力工作、照顧自己和家人。
“那些無法照顧自己,比如體弱、殘疾或因爲健康理由無法工作的人,政府將提供由家庭和社區輔助支持的安全網。”
須優先處理三大課題
政府會針對不同課題發表不定期的政策報告。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言人回答本報詢問時說,當局希望上述報告能成爲深入討論未來措施有用的背景資料。
報告強調了政府要優先處理,以提升低收入和弱勢家庭生活的三大課題,包括爲每個新加坡人作出投資,尤其是低收入和弱勢家庭,比如給貧困的孩子打下更強的教育基礎;爲生活的不確定因素提供保障,比如確保低薪工人跟得上經濟和生産力的增長,以及改善社會服務,爲更多低收入和弱勢家庭提供援助。
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上周四(10月25日)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30周年晚宴上,也就社會流動性與不平等熱門話題提出看法。
他說,這50多年來,國人收入和經濟條件的增長突飛猛進,貧困問題卻依然存在。貧困是相對的概念,但這不意味著人們就該坐視不理,而是須不斷努力確保貧富的相對差距不會越來越大,導致社會出現尖銳矛盾。
他指出,新加坡的關鍵挑戰在于維持一個“上行電動扶梯”狀態,幫助各階層的國人都不斷向上。
上述報告引述各種數據,說明低收入和弱勢家庭的生活已大有改善。
以教育取得的成效來看,屬于底層20%家庭的學生中,每10人就有九人的學曆是在中學以上。比起15年前的每10人只有五人,這個數字確實進步不少。
屬于底層25%家庭的15歲新加坡學生,在包括閱讀、數理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成績中,要比其他發展國家同齡同背景的學生來得好。
過去幾年,低收入家庭的實際薪金增長也增加了。從2012年至2017年,屬于底層50%的家庭,每年的薪金增長率介于4.2到4.6%,要比屬于前50%的家庭的2.2到4.2%高。
政府推出的就業獎勵計劃(Workfare)大大協助提高低薪工人的收入。若以雇傭成效來看,超過65歲工人的雇用率也從2007年的14.4%增加至2017年的25.8%。
從租屋晉升爲屋主的貧困家庭在過去五年增加了一倍,從2013年的500個增加至2017年的1000個。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李智陞昨晚把報告重點上載到個人面簿,並籲請國人攜手支持社會援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