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上星期四,馬來西亞國庫控股(Khazanah)宣布,它將脫售IHH醫療保健的16%股權給日本三井公司,總值84.2億令吉(約27.6億新元)或每股6令吉 (1.97新元)。IHH醫療保健在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兩地上市。在交易完成後,三井公司的持股權將增加至32.9%,躍升爲第一大股東,而國庫控股的股權則下跌至26%,屈居第二。
國庫控股指出,脫售股權是它推動業務增長策略的一環,並在適當的時候將脫售所得,作爲未來投資其他業務的資金。不過,市場人士認爲,這宗交易象征著馬國新政府啓動政聯公司的重組計劃。接下來,國庫控股以及其他政聯公司很可能脫售旗下的公司或減持股權,以減輕國債。馬國新政府說,馬國的國債及或有債務(政府擔保貸款)達1萬億令吉。
根據馬國財政部的資料,馬國有七家政聯投資公司(Government-linked Investment Companies, GLICs)。它們分別是:財政部長機構(MoF Inc)、國庫控股、雇員公積金局(EPF或KWSP)、朝聖基金局(LUTH)、武裝部隊基金(LTAT)、公務員退休基金(KWAP)以及國民投資公司(PNB)。這些政聯投資公司控制了馬國不少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統稱爲政聯公司(GLCs)。
在政聯投資公司中,國民投資公司、雇員公積金局以及國庫控股的規模最大。截至去年底,國民投資公司在吉隆坡股市的投資達1989億令吉,而雇員公積金局則是1580億令吉。另一方面,國庫控股在全球投資的可實現資産總值達1572億令吉,其中約有一半是馬國上市公司的股權。同期,馬國股市的總市值是1.9萬億令吉。可見,政聯投資公司在馬國股市的比重以及影響之大。
馬國“第二回合私有化”
馬國首相馬哈迪對政聯投資公司控制“各種各樣的股票”表達不滿,並認爲它們導致馬來西亞資本市場缺乏流動性。此外,他批評國庫控股乖離了成立的宗旨,沒有爲土著持有公司股權,而是讓前任政府以高薪酬的職位獎勵政客以及非專業人士。財政部長林冠英則指出,馬國政府將縮減它在公司的持股權,以讓私人企業充分發揮潛能。有市場人士形容,這是馬國“第二回合的私有化”。
早在1981年馬哈迪就任首相後,馬來西亞便展開私有化計劃,以培育土著企業家。然而,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不少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土著企業,出現資金周轉的問題。有些企業大到不能倒,債務足以拖垮銀行,因此政聯投資公司介入接管這些公司的資産。當時,不少新加坡股民通過自動撮合股市(CLOB)投資馬股,都燒到手指,如今還心有余悸。
馬國第二回合私有化計劃如何開展,目前還不明朗。不過,馬國政聯投資公司以及政聯公司在股市的比重很高,而且涉及的大多是戰略性的行業,因此資産脫售消息的宣布,對股價可能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應。此外,馬國政聯企業在新加坡也有投資,因此它們的重組將牽動本地市場。
其中,本地上市的第一通(M1)是否會出現股權爭奪戰,備受關注。在9月27日,吉寶企業和新加坡報業控股宣布,將聯手以每股2.06元全面收購第一通。目前,吉寶企業和報業控股在第一通的持股權分別是19.33%以及13.45%,而馬來西亞的亞通集團 (Axiata) 則持有28.3%股權。
亞通集團顯然對收購價不滿,它在文告中指出:“收購價應該正確反映第一通的未來價值,包括合理的收購溢價。” 市場傳言,它可能與私募基金聯手,以更高的價格爭奪第一通的股權,或迫使收購方提高收購價。
亞通集團的大股東包括國庫控股、雇員公積金局、國民投資公司以及朝聖基金局。這個國家隊陣容強大,但是在目前政聯企業重組的大氣候下,亞通集團提出反收購的可能性或許不大。它最終是否會勉強接受收購獻議,以套取5億多新元,或是繼續持守第一通股權,屈居第二大股東?
另一方面,國庫控股也與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成立馬新公司(M+S),在新加坡發展兩個房地産項目,發展總值達110億元。國庫控股在這家聯營公司持有60%股權,而淡馬錫控股則持有40%股權。
在新政府上台後,國庫控股全體董事辭職,而馬哈迪也當上國庫控股的主席。除了IHH醫療保健,分析師認爲國庫控股將削減它在聯昌集團(CIMB)以及亞通集團的持股權,並重組馬電訊(Telekom Malaysia)。
今年以來,亞通集團的股價下跌了近34%,而馬電訊更暴跌了63%。亞通集團原本屬于馬電訊所有,後來分拆出來個別上市。由于電信業競爭激烈,市場相信它們可能會重新合並。這是否會影響吉寶企業以及新加坡報業控股的第一通收購案,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