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商道事
李蕙心
事業旅途上有起有落,經得起風雨才能見彩虹,在事業上跨出的第一大步,往往是奠定事業方向和個人處事原則的基石。本期《說商道事》邀請五名商界人士暢談他們事業上的首個重要突破,以及他們從中獲得的人生感悟。
吳麟書
星網電子付款公司(NETS)首席執行官,51歲
■ 1996年創辦網站制作公司
■ 2000年創辦AXS公司
■ 自2011年擔任NETS首席執行官
膽大心細簽下大客戶
1996年,我與一名同事創辦網站公司,當時他26歲,我28歲。我們每人注資2萬元,那是我們所有的錢。
我們年輕氣盛,相信互聯網就是資訊科技的未來,也認爲我們在之前任職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已學完可學的。可是,創業首幾個月非常艱辛,因爲我們太年輕,客戶不信任我們,我們差點放棄。
後來,我們贏得新達會展中心的項目。
當時他們在找一家能爲他們制作網站的公司,而由于新達會展中心是個大客戶,因此競爭非常激烈,我們面對著名資訊科技公司的挑戰。我們沒有資曆記錄,因此必須以獨特優勢取勝。
我們在IBM有多年的經驗,于是向對方強調在網絡技術上的資曆。雖然年輕,但我們是這方面的專家,最重要的是,許多資訊科技公司不如我們熟悉網絡技術。
此外,作爲一家起步公司,我們的收費更具競爭力,在運作上也更靈活。我們最終贏得該項目,而這第一個網站幫助我們爭取到更多項目。
我認爲,只要願意放膽嘗試,努力學習並凡事親力親爲,你會發現能取得不小的成就。
楊建邦
GSS能源集團總裁,45歲
■ 2014年開始經營GSS能源集團
■ 率領集團發展油氣業務
■ 曾在美國擔任對沖基金經理
追尋祖父足迹移居東南亞
我認爲,搬來東南亞是我事業上的第一個突破。12年前,我從美國搬到印度尼西亞工作,接著在新加坡住了九年。我來東南亞是爲了追尋曾在這裏闖蕩的祖父足迹。
我這一生受西方的影響較大,因此學習不同東南亞文化和做生意之道,對我來說,既具有挑戰性又有趣。
我從金融業起步,事業也以金融爲主,但來到東南亞後,我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並建立不同的人脈。四年前,我開始經營規模不大的GSS能源,我發現,我對親手建立一家公司並爲職員的事業發展鋪路,充滿熱忱。
這是每個經營者必須意識到的一大重任,每家公司的骨幹必定是員工,只有通過互相尊重,公司所有人才能一起成長並取得成功。
每個人都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公司裏不應該有官僚主義或階層文化,這是我們回饋社會最簡單的第一步。正如特麗莎修女所說:“我們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能懷著大愛做每件小事。”
我很感謝新加坡給了一個機會,讓我做喜歡的事。我和妻子在這裏沒有親戚,但這裏的環境和體制讓我放心地在此安家立業。
陳德專
BeLive合夥創辦人兼總裁,33歲
■ 2015年創辦直播手機應用軟件
BeLive
■ 同年獲得《海峽時報》Digital Life
最佳新加坡應用/遊戲獎
■ 應用軟件在本地有50萬名用戶
洞悉潛在投資者目的
創業初期,公司資金短缺,我爲了支付職員薪水而耗盡自己的積蓄。
爲了融資,我約了一家創投公司的高層在駁船碼頭會面,在向她講解公司業務時,她時不時笑出聲來,似乎覺得有趣,但又有些不屑。
她有些醉意,也不再聆聽,我問她是否我闡述得不夠好,她笑著說:“你我都清楚你是不可能籌到錢的,你不如嘗試去討有錢太太的歡心。”
這讓我非常驚訝,我雖然感覺到對方沒興趣投資,但沒想到她這麽直接。
雖然有些潛在投資者曾婉拒同我會談,但我還是積極要求會面,我認爲這是創業者必須做的。我以爲已能接受被人拒絕,可是公司急需集資的壓力,讓我開始質疑生意做得下去,也懷疑自己的能力,並認爲自己只是個不走運的夢想者。
整整一星期,我拖著腳步去上班,因爲不想同人交談,也不查看電郵。幸好有妻子和家人的大力支持、BeLive團隊的努力和導師的寶貴建議,我才振作起來。
我學會事先了解潛在投資者的投資目的,在碰壁時知難而退,再找下一個投資者。公司成功地在三輪集資活動中籌得款項,目前價值1000萬美元(約1363萬新元)。
王美金
Marunda Utama董事經理,55歲
■ 27歲接管公司
■ 新加坡女企業家獎
最佳閃耀之星獎得主
■ 帶領公司轉虧爲盈
品牌不響誠意滿滿
我們在1990年代末參與公用事業局的項目,當局要建造新的汙水處理廠和新的大型發電機,並公開招標。
公司當時在業界沒有名氣,我們向參與競標的數家大型公司推銷,希望對方能采用我們提供的柴油與天然氣雙燃料發電機。我們代理的發電機品牌在本地的名氣不大,還面對其他提供類似發電機商家的競爭。
我們的發電機碳排放量在當時是最低的,我們向承包商強調這一點和其他卓越性能。承包商擔心缺乏發電機技術支持,我們于是承諾會成立全天候24小時的技術支持隊伍,提供咨詢和維修。
我們誠意滿滿,最終成功說服他們。
采用我們産品的承包商得標,當時我們連一名工程師也沒有,可是我們很快便把技術團隊建立起來,還把他們送到國外接受培訓。現在我們的技術團隊多達22個人。
該發電機的保修期結束後,我們成功標到維修發電機的合同。
我認爲,即使品牌的名氣不大,但我們只要對自己的産品有信心,就會獲得客戶青睐。在面對困難時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打入市場。
林依玲
Smarter Me創辦人,31歲
■ 2016創辦Smarter Me
■ 曾從事投資銀行業10年
■ 育有兩個女兒
學會掌握用戶需求
我們在2016年創辦的Smarter Me網站爲家長和益智課程中心牽線,但我們沒有持續與客戶聯絡,也沒有嘗試建立一個用戶社群,以至于家長和教師聯系之後便不再用我們的網站。
我們賺取的中介費太少,須要有更多客戶才能賺錢。
後來,我們重新定位,轉型爲一所網絡學校,提供編碼、機械人、設計思維、理財、創業等21世紀技能課程。
網絡學校吸引了很多人報名,也奠定了我們公司作爲未來技能與創業教育中心的業界地位。
2017年,我們的學生不足20人,每月平均收入僅200元。轉型後,我們今年有400名本地、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學生。
通過這件事,我學會了解用戶需求和經營客戶關系的重要性。以前我們無法經常接觸客戶,因此也無法留住他們。現在我們采用更有效的溝通方法,還利用聊天機器人,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