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美國人學校是本地首個、也是唯一一所讓學生參與太空科學實驗的學校。該校兩組學生先後在去年中和今年5月將實驗送上國際太空站。
許翔宇 報道
將科學實驗送上太空,利用地球上所沒有的微重力環境探索新知識,如此特殊新奇的實驗項目,新加坡美國人學校的學生過去兩年進行了兩次。學生除了有機會體驗進行太空實驗的挑戰,還可鍛煉靈活應用科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技巧。
新加坡美國人學校是本地首個、也是唯一一所讓學生參與太空科學實驗的學校。該校兩組學生先後在去年中和今年5月將實驗送上國際太空站。首個實驗已完成,第二個實驗不久前結束太空之旅,10月底送回學生手中。
實驗送往美國隨貨運太空梭發射到國際太空站
學校同三年前成立的本地起步公司“巴塔查裏亞航天企業”(Bhattacharya Space Enterprise,簡稱BSE)合作。BSE派專人提供培訓,引導學生設計和打造實驗,接著將實驗送到美國,再隨貨運太空梭發射到國際太空站。太空人會協助啓動實驗和下載數據。將科學實驗送上太空的費用約6萬元,涵蓋BSE提供的培訓、電路板和小型容器等軟硬件。
學校第二個太空科學實驗,以電鍍(electroplating)爲主題,由11名介于16歲至18歲的學生耗時數月打造。實驗品裝在一個約10公分長、4公分寬的容器內,在太空站進行30天實驗。
電鍍在電子和制造業使用廣泛,它利用電解方法使金屬制品表層附上一層薄薄的金屬保護膜,可防腐蝕、提高導電性。
項目負責教師是該校高中部科學教師伊恩·佩基(Ian Page)。他說,選擇這項研究主題是因至今還不曾有人在太空環境測試電鍍技術。國際研究顯示,國際太空站的微重力(mirco-gravity)環境形成的晶體,質量比在地球上的更好。 “如果我們成功植出銅和青銅晶體,假設它們更爲完美堅固,功能相信會比在地球上形成的更佳。這樣一來,它們就能應用在多個領域,包括用來制造效率更高的電線。”
實驗裝置包括兩個容器,分別裝有銅和青銅離子的電鍍液體,液體通電後,促使銅和青銅晶體形成。接下來,學生會分析研究數據,研究結果預計會刊登在美國宇航局網站上。
團隊成員蘇希·凱迪甘地(Sohit Gatiganti,17歲)說:“參與項目讓我了解到,地球上的日常和科學現象,到了太空未必如此……在這過程中,我掌握如何設計一個紮實的科學實驗、裝置電板等技能。”
去年另一組學生設計的太空實驗是研究輻射對細菌的影響。
曾是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的BSE創辦人兼總裁碧杜詩·巴塔查裏亞(Bidushi Bhattacharya)說,學生進行的是全新的實驗,除了要克服他們未曾碰過的技術難題,還得鞭策自己准時交差,實驗才能乘上太空梭升空。“在這過程中,學生鍛煉了協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這些都是職場所需的軟技能。”
BSE目前還同另兩所澳大利亞學府進行類似合作。碧杜詩希望向本地其他學校推薦這類項目,但她發現本地學府對太空實驗還不熟悉,對實驗是否能安全送達太空站有所顧慮。她和公司團隊打算設計另一種成本較低的太空科學實驗模式,希望爭取更多本地學校參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