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新加坡只要能調整想法與思維,看准風勢的轉變,還是能成爲大中國的良好合作夥伴,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扮演一定角色。前政務部長曾士生在本地的一項座談會上說,這“一大一小”合作起來不僅不會不登對,還能起到互補作用。
他說,新加坡小,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中國大,容易被視爲是一種威脅,中國的一帶一路甚至引發中國威脅論。如果是通過新加坡展開合作,對方的感覺會比較舒服。除此之外,新加坡人經常被揶揄爲“頭腦方”,但頭腦方即爲人老實,在資金管理方面能提供誠實而專業的服務,這也是一種優勢。
曾士生是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公司的首任總裁,對新中的合作有獨到看法。他昨天在新加坡廈門公會80周年慶所主辦的“新加坡—廈門一帶一路座談會”上,把2000年前的絲綢之路與目前的“一帶一路”倡議串連起來,闡述了新加坡和東南亞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說,“一帶”指2000多年前開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則指唐宋時開始的海上絲綢貿易,東南亞在當時就已經扮演一定角色。中國商人會趁東北季候風的到來,到東南亞進行交易,再趁吹起西南季候風時回返中國。
東羅馬帝國在1453年崩潰後,一些歐洲國家開始尋找和開辟直接通往東方的海路,19世紀的大城市都是靠海城市,包括新加坡和廈門,而馬六甲海峽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海上航道。
港口除了海港也包括陸港
曾士生說,新加坡和中國合作很多年,要繼續合作下去必須知道兩種必然趨勢。第一個趨勢是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馬六甲海峽的航運地位必然下降,逐漸失去重要性。新加坡港務局不能單靠貨物經過新加坡來賺取收入,必須隨風向的改變,跟著貨物轉移到其他港口展開合作。他還點出港口不等于海港,也包括陸港。
第二個必然趨勢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必然增加。中國不再是個資金輸入國,而是資金輸出國,所輸出的資金還會不斷增加。曾士生說,新加坡在管理資金方面有經驗,香港雖也有經驗,但新加坡在東南亞有優勢。
上述座談會邀請《聯合早報》中國新聞組副主任李氣虹擔任主席,主講嘉賓包括廈門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姚建洪、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曆史系博士生導師曾玲博士、廈大馬來西亞分校的王惠瓊教授和本地曆史研究者柯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