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社團、非政府組織、基層組織和企業,只要由下至上發起行動,減少與循環利用三大主要廢棄物——包裝垃圾、食物垃圾和電子廢棄物,或鼓勵家庭使用正確方法化廢爲寶,將能從2月1日起可申請邁向零廢棄津貼。
今年是新加坡“邁向零廢棄年”,政府宣布撥款200萬元,支持與推動鼓勵零廢棄項目,包括給予津貼,資助個人與團體自發倡導循環利用與減少廢物産生的行爲。
任何個人、社團、非政府組織、基層組織和企業,只要由下至上發起行動,減少與循環利用三大主要廢棄物——包裝垃圾、食物垃圾和電子廢棄物,或是鼓勵家庭使用正確方法化廢爲寶,將能從2月1日起申請邁向零廢棄津貼。
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昨天(1月22日)走訪勝科環衛(SembWaste)位于大士的材料回收設施後,宣布以上消息。
去年啓動的“氣候行動年”取得亮眼成果,環境及水源部打鐵趁熱,宣布今年爲“邁向零廢棄年”大力推行新環保運動,打造本地減少、重用和再循環的“3R文化”,動員全體國人以正確方式進行再循環,延長我國唯一垃圾填埋場——實馬高的“壽命”。
許連碹認爲,國人雖有環保之心,卻不清楚究竟哪些廢物可被回收。鞋子、紙巾等不能回收的物品時常被放入藍色回收箱,被沾上含廚余或液體的其他廢物汙染,導致回收箱中高達四成物品無法循環再用。
她說:“這說明國人在回收利用上有很大進步空間……首先鼓勵人們減廢,再者不僅多循環,更重要是正確循環。”
新加坡去年産生多達770萬公噸垃圾,其中只有472萬公噸可再循環。本地家庭的廢物再循環率向來偏低,前年只有21%的家庭垃圾得以再循環,與政府希望在2030年前達到30%的目標仍有距離。
身處廢物回收分類最前線的工作人員對此深有感觸。營運經理陳志文(46歲)負責管理的勝科環衛材料回收設施,平均每天處理約五六十公噸從兀蘭-義順、市區以及榜鵝一帶藍色回收箱收集到的廢物。
21名工人每周六天,每天從早上8時到傍晚6時,以每小時七公噸的速度親手逐一篩選從“垃圾山”運上垃圾輸送帶的廢物。據陳志文觀察,自2009年營運以來,回收設施處理的廢棄物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但一直只有約50%的回收物能循環再用。
“我們收到很多遭汙染的枕頭、床褥和床單,只能當成無法回收的廢料,送到裕廊的焚化場焚燒産生蒸汽,爲島上工廠提供再生能源。”
爲了正確傳達哪些物品可被回收,環境局正重新設計藍色回收箱上的圖樣,更新回收物清單,並預計在今年給全島超過2萬個回收箱換新裝。
許連碹期待通過發放邁向零廢棄津貼,倡導我國朝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模式邁進。“我鼓勵在減少廢棄,正確循環方面有好點子的個人與團體站出來,主動申請這筆津貼。”
她告訴《聯合早報》,環境及水源部會監督津貼使用情況,若反應踴躍,會“非常樂意考慮增加津貼”。
另一方面,環境及水源部將在今年上半年就我國首個“零廢棄總藍圖”展開公共咨詢。總藍圖由環境及水源部一個五人至六人小組統籌,預計于下半年發表。
有興趣發起零廢棄項目的公衆,可電郵聯系國家環境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