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七年,共有13所會館做出了重要捐獻,爲圖管局提供許多難得一見的一手材料。圖管局指出,這對收集國家曆史記憶,爲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建立一套更完整的出版物館藏都十分重要。
撰寫我國200年來的開埠曆史長卷,少不了從民間收集的史料和記憶。據國家圖書館管理局提供的最新數據,越來越多會館近年來與圖管局加強合作,把珍貴文獻材料捐給圖書館進行保存。
過去七年,共有13所會館做出重要捐獻,尤其自2017年開始,參與捐獻的會館和史料捐獻數量均有增加,爲圖管局提供更多難得一見的一手材料,例如會館章程、會議記錄和證件、圖紙及相片等。
多年來,本地宗鄉會館致力于收集、保管先賢和鄉親的曆史遺物,而這些民間捐贈不乏具有重要曆史價值的文獻,包括日治時期由昭南日報社于1943年至1945年出版的《南光周刊》(由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捐贈),以及晉江學校爲了收容更多戰後失學兒童而在1958年繪制的會所擴建設計圖(新加坡晉江會館捐贈)。
國家圖書館參與部門副處長周韻娴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近年來會館與圖管局的互信和協作都在逐步加深,這對于收集國家曆史記憶,爲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建立一套更完整的出版物館藏都十分重要。
“會館最主要的考量是確保珍貴史料的永久保存。”周韻娴強調,保管脆弱的紙質文獻須在光線、濕度和溫度上都嚴格把關,也需要足夠的人力負責整理和修複。圖管局有修複員專爲破損書頁進行修補,並采用無酸紙和可還原膠水加以鞏固。
對大多數宗鄉會館而言,儲存空間和保管條件都面臨相當大的局限。
周韻娴說,會館早期主要向圖書館捐贈的是內部流通的刊物和印刷品,偶爾會出現族譜之類的史料。如今人們對于保護史料的意識有提高的趨勢,會館因此更主動與圖管局合作,讓民衆有機會親睹更多一手的曆史原件。
由會館協創史料展覽
圖館局每年都舉辦學者對談會,向本地各大學府的文史學者介紹新增館藏史料,通過他們的研究發掘史料背後的曆史價值。
針對狀態堪憂的文獻,圖管局會在修複後進行數碼化處理,方便公衆調閱。早于1945年的史料則會被列爲“善本”,須經過嚴格審批才能查看原件。
周韻娴指出,雖然這些捐贈物的所有權被轉移給圖管局,但一些會館成員其實也在圖書館的培訓下成爲導覽員,由他們親自爲公衆講解文物與新加坡的淵源。這讓展覽成了圖書館與會館之間的協創。
“他們既可以向圖書館反映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和方式來進行解說,可以避免展覽太學術性。”
保留民間史料仍具挑戰
此外,若會館需要借用史料舉辦自己的展覽,圖管局也會允予優先考量。周韻娴認爲,這是雙方合作的一種延續。
隨著圖管局積極地向公衆推廣相關展覽,讓更多人接觸到會館曆史,許多會館因此也更願意捐出他們的史料。
雖然圖管局希望盡量完整地收藏會館史料,但不是每一樣曆史原件都會被館藏。按照慣例,圖管局的篩選將以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史料爲主,出版物的副本將不被收藏,若涉及敏感的個人信息也需斟酌。
若要保留剩下的史料,會館仍需要尋找其他途徑,如租用倉庫來解決儲藏問題。雖然條件並不理想,但周韻娴建議,若能確保史料安放在有冷氣的環境裏,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其實也能達到基本的保存條件。
迄今爲止,圖管局仍在尋找機會與更多會館和民間團體合作,進一步收集有價值的文獻和史料。
此外,圖書館在舉辦展覽時也嘗試融入社交平台和新科技,以尋找更具互動性的方式吸引公衆了解我國的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