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領先的機器人和工業4.0解決方案供應商PBA集團(PBA Holdings),希望帶領中小企業同行一起邁向國際,爭取更大宗訂單。
PBA集團總裁葉健偉(39歲)是去年第30屆“年度企業家獎”成就企業家獎的總冠軍。他自23歲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公司從底層做起,從父親手中接管生意後,帶領它走得更高、更遠和更廣。
公司原本從機械零售貿易起家,但認爲眼光應該放長遠,因此開始著手研發産品,然後進行小批量生産。因爲有從事貿易打開的行銷網絡作爲基礎,公司之後投入大量制造。
葉健偉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本地的科技同行一般分成兩大類,一種是跨國企業在這裏設立研發中心,産品在其他較低成本地區生産。另一種是本地中小企業,專做生産和代工,沒有自己研發産品。我們提供研發、生産和行銷的全面服務,可順應客戶要求研發和修改産品,這是我們的強項和優勢,所以能夠跑在行業前端。”
談到集團在數碼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努力,葉健偉說,集團原本有一個爲客戶提供軟件解決方案的部門,這個部門已改爲“對內”幫助集團數碼化,如人力資源、會計付款和行銷管理。
“雖然可以讓這個部門繼續對外爭取生意,然後對內進行改革,但這會拖慢集團內部數碼化的過程。這個行業腳步很快,競爭很大,我們甯願犧牲眼前可帶來的營收。”
逾半本地員工從事研發工作 助縮短産品問世周期
此外,集團也會進一步扣緊研發和生産部門的配合。葉健偉說:“傳統作業是研發部門設計出功能最好的産品,然後交給生産部門,由生産部門去想辦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制造出來。現在我們要求在研發時就要考慮到數碼化,如果不能數碼化生産的産品就不要繼續研發。所以生産部會在較早期就加入,參與研發過程。”
以往從研發、生産到面市,可能五年才會出現一件引起市場轟動的産品,在這個快節奏的年代已不容許這樣的步伐。他說:“我們能掌握研發、生産到面市,就能縮短整個過程,提高競爭力。”
集團在本地的180名員工當中,超過一半從事研發工作。葉健偉看好自動引導運輸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簡稱AGV)和機器手的市場和潛能,他透露,集團的AGV訂單增長率高,今年訂單約300萬至500萬元,明年應該可達到1000萬元。
目前集團的業務橫跨10個市場,擁有30多個辦事處和約500名員工。葉健偉並沒有因此固步自封,他不但選擇在研發和改革方面投資更多,也積極帶領同行一起前進。
葉健偉希望能夠和本地中小企業合作,由集團出面爭取大宗合約和提供産品,然後由其他同行提供其他技術和配備支援等。
作爲本地業者,葉健偉也了解本地中小企業在科技化時面對的一些困難。一些業者認爲前景不明,甯願把錢留下來應急,也不願意撥出資金投資數碼化。
另一方面,本地業者主要生産“少批量、多樣化”的産品,如果要自動化或數碼化,需要動用到的機器更多也更複雜,很多業者因此卻步。
“有錢大家賺”的理念固然好,但難免讓人狐疑背後動機。他笑言:“是的,很多同行會想,有錢倒不如自己賺到完,爲什麽要分出來。不難理解他們爲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爲本地市場很小,可能只有五六單生意,所以同行當然是盡量自己做到完。
“可是,海外是個很大的市場,可能有100單生意,我們自己做只能做五六單。但如果跟同行一起做,就可以接20單,即使大家分一分,賺的肯定還是比只做五六單多。中小企業要做海外生意不容易,缺乏資本和名聲等,所以我希望能夠帶領同行一起去承接更多生意,你好我也好。”
目前集團已爭取到五六家行業巨頭合作,包括韓國財團韓華(Hanwha)、台灣台達集團(Delta Electronics)和本地裕廊集團(JTC)等。這些巨頭本身、姐妹公司和客戶等都會有機器手、無人機等産品的需求,葉健偉相信集團能夠爲中小企業同行帶來許多商機。
集團在確認合作夥伴後,也提供他們培訓和資金援助,然後打頭陣爭取合約。
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拿出誠意和行動,真心希望能夠帶領中小企業,以新加坡團隊的方式爭取更多合約,一起跟海外業者競爭。唯有這樣,新加坡的整個行業才能一起成長和進步。”
此外,他也表示,韓國、日本、台灣和美國的中小企業在數碼轉型方面,都走得比新加坡還快。這些地區的政府資助和支持其實不及新加坡。他因此認爲我國政府在給予津貼的同時,或許需要在其他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SME專版中小企業》每逢星期四刊登。歡迎商團提供資訊,請傳真到63198125或電郵到[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