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發(Hyflux)經營的海水淡化廠,被視爲是國家的“戰略資産”。不少小投資者認爲,凱發爲新加坡提供具有戰略意義的淡化水,是所謂的“四大水喉”之一,政府不可能讓這家公司消失。因此,凱發在2011年及2016年發行總值9億元的永久證券,都獲得超額認購。然而,凱發的債務重組顯示,這是一個慘痛的誤會。
上星期二(3月5日),公用事業局以凱發違約爲理由,要求後者在30天內解決所有購水協議相關的問題,否則當局將行使權利接管大泉水電廠。凱發將在4月5日召開債權人會議,以對債務重組計劃作出表決。換句話說,公用事業局已經准備就緒,一旦債務重組計劃無法在當天通過,它將接管大泉水電廠,而凱發也將陷入清盤的深淵。
水源安全確實是國家的戰略目標,但這並不意味著小投資者投錢于戰略資産相關的公司,就萬無一失。正如華僑銀行債券研究部的一份報告指出,凱發經營的業務以及持有的資産固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凱發作爲一家企業,就談不上什麽戰略意義了。換句話說,新加坡可以失去凱發,但不能失去大泉水電廠。只要大泉水電廠能夠爲新加坡提供淡化水,經營方是誰似乎並不那麽重要。
一些投資者以爲海水淡化廠是國家戰略資産,政府或政府投資公司拯救凱發,責無旁貸。但從政府的角度而言,任何的投資都有風險,而企業也會出現財務困難以及債務違約問題。政府不會介入凱發的債務重組,更不能動用納稅人的錢拯救一家商業機構。政府的首要“戰略目標”是確保水供不會受到影響。
無論如何,對“戰略”這兩個字的准確解讀,可能是在股市中輸贏的關鍵因素之一。
美國做空公司渾水(Muddy Waters)在2012年底襲擊翺蘭國際(Olam),但最終無功而返,便是低估了翺蘭國際對淡馬錫控股的戰略意義。
早在2003年,淡馬錫控股便已經入股翺蘭國際。在2009年,它以每股1.60元增持翺蘭國際股權,一躍成爲第二大股東。在渾水襲擊翺蘭國際時,淡馬錫控股已持有翺蘭國際16%股權。
面對渾水的襲擊,翺蘭國際發行債券與憑單,籌集7.5億美元資金,並獲得淡馬錫控股全力支持及包銷。與此同時,淡馬錫控股也在市場上吸購翺蘭國際的股票,以扶持股價及阻嚇賣空者。在2014年4月,淡馬錫控股還以每股2.23元的價位提出全面收購獻議,將股權提高至51%,成爲第一大股東。在淡馬錫控股的掩護下,翺蘭國際有驚無險,擊退了渾水。
淡馬錫控股表示,它支持翺蘭國際發展上遊以及中遊業務的能力,並對這家公司的債務情況及長期展望感到滿意,因此增持股權。渾水創始人布洛克則坦承,他沒有預料到淡馬錫控股會扶持翺蘭國際。他表示,淡馬錫控股“拯救”翺蘭國際,可能是擔心這家公司倒閉,會使銀行收緊其他商品貿易公司的融資,從而導致“系統性的問題”。
淡馬錫控股是政府全資擁有的投資公司,但它是在公司法令下注冊,並強調以商業方式管理政府的投資與資産。在渾水發動襲擊時,淡馬錫控股已持有翺蘭國際顯著的股權。因此,它在翺蘭國際增持股權,一方面是維護它在這家公司的投資價值,也可說是間接保障納稅人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也警告賣空者,打狗要先看主人。
相比之下,曾經是亞洲最大商品交易商的來寶集團(Noble)就沒那麽幸運。在冰山研究發出連珠炮的不利報告後,來寶集團最終走向債務重組之路。與此同時,凱發擁有號稱“亞洲最大的海水淡化廠”,也面對相同的厄運。與翺蘭國際不同的是,來寶集團以及凱發都缺乏一個像淡馬錫控股那樣的積極且財力雄厚的戰略投資者。
吊詭的是,凱發握有新加坡“四大水喉”之一的戰略資産,不僅無法保證它的生存,反而使它陷入資産重組的困境。兩年前,凱發便開始爲大泉水電廠尋找買家,以減輕集團的虧損及債務負擔。但由于大泉水電廠是戰略資産,潛在買方必須先獲得公用事業局的資格預審,才可進行深入的談判。最終,只有兩家獲得資格預審,而出價的只有一家,並且遠低于凱發的估價。
在兵臨城下時脫售資産,凱發不可能獲得所要求的價格。小投資者也爲戰略資産的迷思,付出極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