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翔宇 [email protected] 楊萌 [email protected]
在邁向關愛及有凝聚力的社會,以及塑造堅韌自信國民的這條道路上,新加坡必須孜孜不懈,不斷付出努力。
有越來越多國人在發現社會政策或服務仍有缺口待填補,而自己又能發揮一些力量時,選擇挺身而出,同政府及民間機構攜手面對現狀做出改變。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就致力通過不同方式,如提供資助、咨詢,以及培訓,同時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助有心改善社會的國人一臂之力,針對不同社會需求,共創解決方案。
看到社會上或社區裏有不盡完善之處,你會埋怨,還是卷起袖子做點事?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心理防衛與參與司司長樂楚曼南(Letchumanan Narayanan)希望,國人如果相信自己有好的點子,能對幫助弱勢或改進社會盡一分力,不妨挺身而出,同相關的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合作,將想法付諸于實踐。樂楚曼南說,文社青部通過多種途徑聯系民衆,以及支持由民間發起的項目。
除設立青年論壇(Youth Conversations)等平台,聆聽年輕一代的志向,爲他們介紹適合的合作夥伴;文社青部也通過屬下的和諧基金(Harmony Fund)、愛新基金(Our Singapore Fund)等渠道,征集國人對改善社會和加強國家身份認同所提出的方案,並支持和引導他們推行這些項目。
注重與國人共商良策
被采納的方案,必須要能發揮積極的社會效應,所涵蓋的對象也應有一定的包容性,但樂楚曼南指出,政府注重的不僅是征集點子和方案,更重要的是同國人共商共創良策。他說:“當人們主動投入精力和時間,參與推行對社會有意義的項目,自然而然會對自己生活的社區産生歸屬感。過程中,國人意識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對改善社會發揮一定的作用時,無形中也增強對自己,以及對國家的信心。”
以2016年8月成立的“愛新基金”爲例,它其實是新加坡50周年慶基金(SG50 Celebration Fund)的延續。新加坡50周年慶基金在2014年至2015年間,獲民衆熱烈反響,共播出約1000萬元資助超過400個項目。“愛新基金”設立至今,已撥出330萬元,協助超過3600名不同背景的義工和主辦機構,推行逾250個社區項目,受益人有超過45萬人。
2015年和去年舉辦的“Wheels@Ubin”活動,是一項獲得政府資助和支持,並在發起人努力下持續壯大的項目。活動協助百多名體障者以輪椅或手動三輪自行車的方式遊覽烏敏島。去年舉辦時,受益人增至120人,義工團隊擴大至超過600人。新加坡海軍還出動軍艦,接送參與活動的人。活動的宗旨是讓社會人士了解體障者所面對的挑戰,同時加強雙方互動。
支持民間發起的項目,未必每次都會涉及撥款,文社青部也提供培訓,加強國人推行社區項目的能力,以及幫忙牽線,將有志推行項目者與志同道合的人,和相關機構聯系起來,並鼓勵他們合作拓展項目。
文社青部正在協助公共部門提升與民衆共創方案的能力,包括培訓公務員,加強他們聯系民衆的技巧和管理義工的能力,以及透過新的volunteer.sg一站式網絡平台,方便國人尋找由公共機構提供的志願服務機會。
政府今年也推出了 “公共服務關愛行動”(Public Service Cares),鼓勵所有公務員當義工,從中學習如何更好地國人溝通,實際了解政策落實的效果和社區的需求。
這些措施能進一步推動關愛新加坡行動,鼓勵更多國人爲社區服務,打造一個有愛心和包容性的新加坡。
個案1
現身說法消除心理疾病偏見
自從25歲那年被診斷患上急性精神錯亂症後,李穎盈經曆漫長且曲折的康複之路,過程中經曆兩次複發。
這段與精神疾病糾纏的切身經曆,激勵她發起一項名爲“展鵬學院”(School of Ability and Recovery,簡稱SOAR)的活動,通過舉辦學習坊,提高人們的心理衛生水平,以及對精神疾病的了解,同時也加強精神病患者抗衡和管理病情的能力。
李穎盈(31歲)目前是一名研究助理,也是心理衛生學院的全職朋輩支援專家(peer support specialist),通過與其他病人分享自身經曆,扶持他們走上康複之路。
李穎盈是在去年7月參與一場由全國青年理事會舉辦的青年論壇活動後,從交流會中獲得啓發。她過後在新加坡青年志願團隊(Youth Corps Singapore)的支援下,召集了15名義工,去年9月決定成立展鵬學院。青年志願團隊也贊助展鵬學院在The Red Box舉辦活動的費用,同時也爲學習坊進行宣傳。
李穎盈指出:“許多精神病患者仍遭受誤解和排斥,推動展鵬學院的一大用意是通過教育,提高社會大衆對心理疾病的認識,進而消除人們對患者的偏見及歧視。”
展鵬學院已舉辦了三次活動,共吸引約30人參與,多數是20歲至30多歲的工作人士,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和行業,包括教育工作者、學府內學生支援部門人員,以及醫療人員。
李穎盈說,首系列活動面向社會大衆,主要以教導“自我保健”(self-care),以及如何通過正念(mindfulness)等方式,協助抗壓和促進身心健康。接下來,李穎盈准備同心理衛生學院合作,爲展鵬學院設計新系列的活動,這次的對象是精神錯亂症患者和康複者、看護者、醫療人員,以及任何想了解此病症的人士。
她說,她希望效仿已在英國推行的“康複學院”模式,即采取一種協作的理念,讓精神疾病患者采取積極的學習心態,不再被動地接受援助,而是利用自身的經曆,幫他人了解精神疾病,自己同時也掌握和學習管理心理疾病。
個案2
敢于發聲 促進跨領域合作
自由劇場導演童沛勤(32歲)活躍于本地舞台劇圈子,她不僅承接多個本地戲劇團體的導演工作,也積極到海外找機會。她認爲,如果有一個平台讓像她這樣的藝術工作者能夠更快了解本地有哪些合作機會,會增加大家的接觸面。她說:“本地開始有一些藝術策劃人做新鮮的嘗試,像我這樣的劇場工作者,也很願意嘗試跨平台合作,開創一些體驗式的藝術形式。我目前參加一些藝術群體的社交媒體群組,但若有一個平台,能讓我們更集中地了解其他藝術愛好者在做些什麽,有什麽計劃,應該會很有幫助。”
在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介的“新加坡藝術拓展藍圖”(Our SG Arts Plan,2018-2022)中,就列出本地文學、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領域未來五年的發展策略和重點,當中包括成立自由業者資源中心,爲童沛勤這樣的藝術工作者提供更多支持。
建議設立統一合作平台
童沛勤也積極參與一些對話會,爲自由藝術從業者發聲。在去年舉辦的藝術拓展藍圖對話會上,她就提出設立這個有統一平台促進合作的想法,對話會上氣氛活躍,藝術工作者的想法獲得支持也讓她感到振奮。
她說:“那次的對話會組織得很好,大家討論得很熱切,談了很多有趣的課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自由性質工作的舞蹈和音樂工作者也參與對話,這讓我了解其他同行在關注些什麽。”
個案3
開誠布公 解答各種宗教疑問
剛開始籌辦以宗教爲主題的對話會時,莎拉尼(44歲,律師轉介服務公司董事)也不太確定人們會不會對宗教,尤其是別人的宗教感興趣。辦了七次之後,她發現國人很願意開誠布公地討論宗教課題。對話會尤其是受到青年人關注,八成出席者是35歲以下,超過八成從沒有參加過任何跟信仰有關的討論會。
莎拉尼(Shahrany Hassan)創辦的非政府組織Whitehatters自2017年起主辦這一系列名爲“問我任何問題”(Ask Me Anything)對話會,每次對話會都圍繞某個宗教爲主題。三小時裏,出席者先是參與小組討論,然後再邀請該宗教的代表上台解答疑問。對話會鼓勵大家暢所欲言,把平時想要知道,但苦于沒有適當機會提出來的疑問攤開來談,促進彼此的了解。
至今,對話會已經談到的宗教有回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接下來,他們還打算舉辦包括巴哈教和道教在內的對話會。
莎拉尼發現,回教、猶太教和天主教都是人們比較感興趣的,每場可以吸引120至150人出席,比其它場次的七八十人要多。
她說:“人們對回教的興趣可能跟全球局勢有關,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爭端也引起大家對猶太教的好奇。大家在對話會上問的問題都很尖銳,比如我如果不屬于你的宗教,死了之後是去天堂或地獄,或者這個宗教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麽?現場的宗教代表都能給予很好的解釋。”
Whitehatters舉辦的這一系列對話會獲得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和諧基金(Harmony Fund)的支持,文社青部也幫忙介紹宗教領袖或講員。超過九成出席者都認爲,對話會加深了他們對這些宗教的認識和了解。
本專題由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和《聯合早報》聯合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