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說,更正指示凸顯我國在處理假信息問題上的透明性,也有效回應批評者對于我國言論自由受限的指責。此外,讓國人同時看到假信息和更正信息,也可以教育公衆有效識別假信息,以免日後上當受騙。
政府前天正式提呈假信息法案,賦予當局多樣化的手段來應對網絡假新聞,其中就包括向發布假新聞的作者或網絡平台發出“更正指示”。
這相信是首次有政府提出立法,要求針對假信息發布更正。目前,大多數國家的做法仍是下令刪除或屏蔽假信息。
受訪專家說,更正指示凸顯我國在處理假信息問題上的透明性,也有效回應批評者對于我國言論自由受限的指責。此外,讓國人同時看到假信息和更正信息,也可以教育公衆有效識別假信息,以免日後上當受騙。
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前天在國會提出一讀。新法案提出,對于大部分假新聞,當局只需發出針對性更正指示(targeted correction)即可,作者只需在涉事文章旁刊登更正,文章的受衆可以自行辨識雙方說辭並做出判斷。只有當假信息影響太大時,政府才會要求把文章從新加坡網絡撤下,中斷它在本地的傳播。
當局解釋,將更正附在假信息旁,能確保真假信息同步傳達到目標受衆。
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教授汪炳華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假信息問題非常複雜,包括信息的真僞,以及信息是否損害我國公共利益,都可能存在爭議點。
他認爲,政府提出“更正指示”,有別于傳統的一刀切做法,爲各國如何看待假新聞,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汪炳華說:“如果政府簡單地要求把假信息撤下,沒看過的人就永遠不會知道這是假的。他們下一次看到同樣信息時,可能會信以爲真。相比之下,把假信息留在網上,並同步發布更正,人們才能學會辨別假信息。”
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卓越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互聯網和國土安保研究項目主任洪正君也指出,下令撤下假信息往往會適得其反,引發其他網民群起將涉事文章重貼上載,以示抗議。“政府越是‘刪貼’,就越會引起公衆批評它限制言論自由、懷疑它在隱瞞事實。”
“更正指示力圖將雙方的說辭刊登出來,手段公開透明,也保護了雙方的言論自由,是更明智的做法。”
但據《聯合早報》了解,一些科技巨頭過去幾個月同政府磋商時卻表示,它們更傾向于撤下假信息文章,而不願刊登更正。
汪炳華解釋,科技公司或許認爲刊登更正猶如屈服于政府的強權,充當政府的“喉舌”,有損它們的言論自由。“這項法案確實賦予政府很大的權力。但好在新加坡人普遍都理解假信息的危害,並相信政府不會濫用這個權力。不過政府也要謹慎客觀行事,謹防做出危害國家利益的事。”
洪正君說,法案的執行是關鍵。他提醒政府不能對每一個假信息窮追猛打,“什麽時候行動、什麽時候留一手,這都是藝術”。
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企業傳播教授馮時光則認爲,法案通過並實行時,當局每次引援假信息法令,都應向公衆清楚解釋采取行動的原因和決策過程。“當局應制定一套機制,闡明判定假信息的整套流程,以及之後采取行動的具體考量。這對公衆也是個很好的教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