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語
黃康玮
“請問你需不需要德士呢?”
我上個月底在越南胡志明市新山一機場入境大廳購買手機識別卡後,櫃台職員道出這問題。我立即婉拒,走到一旁打開科技公司Grab的應用呼叫私召車。
私召車在約定的三五分鍾內抵達,之後在數以萬計電單車之中穿梭自如。和六年前到胡志明市旅遊相比,這城市的外觀和文化風情看似沒有變化。
不過,本次出差卻發現,有許多身穿綠色或紅色外套和頭盔的私召電單車騎士。沒錯,綠色代表Grab,紅色則是印度尼西亞預召服務業者GOJEK在越南的品牌GO-VIET。
“越南網絡經濟
宛如被釋放出來的龍”
可見,無形的網絡經濟多年來已在越南深耕,而且是個無法阻擋的趨勢。這引起我的興趣,讓我在接下來幾天去深入了解網絡經濟對這市場帶來的影響。
根據谷歌和淡馬錫控股去年底發布分析東南亞網絡經濟的報告,越南的網絡經濟是最發達的,並“宛如一條被釋放出來的龍”。
這個市場的成交額(gross merchandise value,簡稱GMV)爲90億美元(約122億新元),占去年越南國內生産總值的4%,高于東南亞平均的2.8%。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占比則爲2.7%。
越南的召車服務規模爲5億美元。率先在2014年進軍的是Grab,去年GOJEK跟進。除了這兩大獨角獸企業掀起激戰,當地也有不少本地姜,例如本地私召車業者TADA、剛進軍新加坡的業者FastGo,以及Be。
就如分析報告指出,送餐服務會是這些業者的下一個競賽擂台。
我在胡志明市公幹這幾天時而忙到無暇到外頭用餐,因此這服務確實非常方便。
同樣的,也有許多業者要在這方面爭一席之地,例如上述兩家獨角獸、Vietnammm、Lala,以及Now。
有趣的是,送餐員會先通過應用的通訊工具確認訂單。盡管對方輸入越南文,應用會自動翻譯成英文。我接著以英文輸入,信息也會翻譯成越南文發給對方。
這樣的便利,就讓我在24小時內解決了三餐,品嘗了白粥、茄子蛋飯和牛肉河粉,每一餐的費用平均10萬越南盾(約5.80新元)。
我接下來幾天繼續對這市場的網絡經濟做出貢獻,像當地人一樣呼叫電單車到各個場所,應對路上交通擁堵情況。每趟車費約1萬3000越南盾,相等于0.90新元。
可惜的是,我在越南的時間有限,幾天後又更換住宿,因此無法體驗從當地電子商務平台購物的過程。
蝦皮與Lazada
通過促銷削價吸引顧客
電子商務在越南市場占比更大,規模爲28億美元。在這領域的三大業者是在新加坡設立總部的Lazada和蝦皮(Shopee),以及當地企業Tiki。
根據數據網站iPrice,截至去年第四季,蝦皮網站的月均訪問量連續兩個季度超越Lazada。後者早前是在2017年左右處于領先地位。
這兩大企業同樣以促銷和削價方式吸引顧客。爲了爭取市場占有率,Lazada近期更是加大宣傳力度,例如在雙十一購物節期間在統一宮舉辦造勢活動,並于上個月慶祝創辦七周年時在這座城市多個角落放置廣告。
隨著越南中等收入階層逐漸增加,而且采用數碼支付方式,這市場的網絡經濟增長必定具有潛力。
谷歌和淡馬錫的報告預計,越南網絡經濟市場的規模到了2025年將增加2.6倍至330億美元,成爲東南亞第三大市場。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則是頭兩大市場。
普華永道去年發布的報告指出,越南中等收入階層人口逐漸增加,後年料達到4400萬人。
他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在2016年爲837美元,到了後年則會增加至1352美元。
這些中等收入階層平均每年花費750美元,即相當顯著的可支配收入才能夠支撐六年後的網絡經濟發展。
雖然這乍聽之下相當可行,不過不禁讓我猜想,每年儲蓄600美元足以讓他們規劃未來嗎?
在胡志明市生活多年的一名新加坡企業家與我分享,當地職員爲了跟上時尚潮流,不惜通過分期付款或貸款來網購科技産品或名牌包包。
網絡經濟確實讓發展中國家人口直接跳躍進入數碼時代,讓每人手握一台手機,就能實現就業和新的消費方式。
不過,這未來也不單是企業之間的燒錢戰,而是企業可持續性和中等階層理財規劃的拉鋸戰。如果後者不能加快收入增長步伐,更在消費方面無法自拔,自然也得爲這網絡經濟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