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給帕金森症病患提供全面照顧,國立腦神經醫學院去年初開始試行一站式診所服務,除了有醫生,診所還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以及醫療社工等,協助病患更好地管理運動和非運動症狀。
許翔宇 報道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研究顯示,初期帕金森症病患最常見三大跟肢體活動無關的症狀是尿失禁、睡眠和情緒問題,相對于顫抖、行動緩慢及平衡障礙等運動症狀,這些非運動症狀對病患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更嚴重。
這是國立腦神經醫學院對超過200名帕金森症病患進行一項兩年研究的發現。這些病患多數是初期帕金森症病患,平均年齡64歲,近六成是男性。
調查發現,對病患影響最大的三大非運動症狀,依次爲尿失禁等排尿問題(88%)、睡眠(86%)問題,以及情緒失調(80%)。
患者的其他非運動症狀包括集中力和認知能力問題、性功能失調、疼痛及麻痹,及血壓和體溫失調等。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腦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柏拉卡斯·古瑪(Prakash Kumar)副教授,是此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他說,帕金森症病患和醫生討論病情,一般把焦點放在運動症狀(motor symptoms),如手腳顫抖、肢體僵硬,以及平衡問題等,而非運動症狀(non-motor symptoms)經常被忽略。
研究員讓病患進行帕金森生活質量問卷的評估後發現,運動和非運動症狀都對病患的生活質量産生負面影響,但非運動症狀所造成的影響更大。古瑪希望,無論是病患、看護者或醫生,都應更關注非運動症狀,讓病患盡早就這些症狀尋求治療。
去年試行一站式診所服務
爲給帕金森症病患提供全面照顧,國立腦神經醫學院去年初開始試行一站式診所服務,除了有醫生,診所還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以及醫療社工等,協助病患更好地管理運動和非運動症狀。接受診所援助的20多名病患的反饋積極,院方有意擴大計劃,讓更多病患受惠。
我國目前有6000至8000名帕金森症病患,到了2030年,患者人數預計會增一倍。國立腦神經醫學院剛過去的周末在大巴窯建屋局中心廣場舉行路演,希望提高人們對帕金森症、失智症、中風及腦瘤等腦神經疾病的認識。貿工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應邀以主賓身份爲活動主持推介。
陳福書(69歲,前船務經理)六年前確診帕金森症。他靠藥物緩解顫抖、僵硬症狀,但須嚴格遵循每隔兩三小時服藥的規律,有時導致他情緒郁悶。他一年前接受藝術療愈課程,開始通過繪畫疏導情緒,昨天他將一幅親筆畫作贈送徐芳達。“畫中竹子代表堅韌、不屈不撓的精神,我以此比喻自己,希望鼓勵其他病患保持抗病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