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益率的角度看,2019年是過去十五年第五大牛市,僅次于2006、2007、2009和2015年。但是從基本面的角度看,2019年卻遠遠不如上述四年,甚至不如2013和2014年。2006和2007年一切都好,無須贅述;2009年是在2008年挖了大坑的基礎上,再加上“四萬億”的強刺激;2015年是互聯網産業牛市的瘋狂,加上轉型預期,還有很多金融創新帶來的資金狂歡;而2019年經濟還在下滑、貿易戰時好時壞、通脹加劇,取得如此收益,確實令人費解。並且曆史而言,機構很難跑贏當年最好的指數。比如2009年,滬深300近一倍收益,機構如果有一倍收益足以在當年傲視群雄;2013年最好的指數是創業板,但最好的基金連創業板也跑不贏;即便是2017年,機構資金賺得泵滿缽滿,但也就10%的産品跑贏最好的指數(上證50%)。而2019年,卻有近50%的基金跑贏創業板指數,這一點也令人費解。
我思考許久,發現可能的原因在于2019年是個BETA和風格共振的大年。一般而言,賺錢有幾種方式:第一種是碰到BETA型牛市,例如06、07和09年,全市場超過95%的股票上漲,指數翻翻,這種時候無論持有什麽股票都是賺錢,關鍵是持有;第二種是碰到好的賽道,比如2010和2013年分別對應消費品和TMT的牛市,那就是有人吃肉、有人吃面、冷暖自知。在這種風格的牛市中,指數的漲幅並不大,但踏准賽道的人天天都是情人節。並且在這個賽道內,可能是雞犬升天,爛股票比好股票還漲得多,而在另外一條被冷落的戰壕,即便是好股票也被當作提款機;第三種就是純自下而上,找到很多完全無關的股票構成一個組合,照樣跑贏,這確實需要極強的選股能力。
2019年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是第一季度,是純BETA的行情,是對2018年這個過去十五年第二大熊市的修正。而二三四季度是下半場,指數層面並沒有多大的漲幅,但機構的收益率還在不斷提升,這是典型的風格特征。只是這種風格和2010及2013年非常不同,以往的風格更多以行業爲區分,但這次的風格是以好公司和爛公司爲界限。在2019年的下半場,喜歡周期的人可以搞海螺、三一、濰柴和萬華;青睐消費的可以繼續買茅台、格力和愛爾;偏好TMT的可以加倉立訊、韋爾和兆易。各得其所、各施所長!在以往的風格牛市中,指數橫盤但行業輪動,上漲行業的貢獻被下跌行業所抵消;而在2019年的下半場,指數也橫盤,但行業內部分化。而這種風格的特征在2017年就出現端倪,當年全市場只有不到25%的股票上漲,但都是機構偏好的大白馬,沒有行業區分,只是2019年將這種風格演繹到極致。綜上所述,2019年的大牛市由兩段組成,其一是對2018年熊市的修正,是BETA,其二是對2017年風格的延續及強化,是風格。這就是爲什麽2019年在一個指數並無多大空間的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收益如此之大,有這麽多人跑贏當年最好的指數。
當前,市場有諸多矛盾。從一線龍頭看,經過2016年至今近四年的“醞釀、共識、調整和再加速””的過程,已然高位,並且基本面還是有瑕疵,風險不小!但從指數整體看,似乎不高,還有一些可選的二三線股票,市場將何去何從?
這就是這輪牛市市場割裂的特征。比如說有三個行業,每個行業各十個股票。以往的牛市無非兩種:第一種是超級大牛市,三個行業30個股票無論好壞都在高位,那麽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覺得風險很大;第二種是行業層面的風格牛市,一個行業好而另外兩個差,這樣整體指數位置不高、市場風險也不大,只要不碰高位行業即可。但現在的情況是三個行業各有三個好公司在高位,並且是那種泡沫型的高位,而其余七個一般公司在低位,指數整體似乎風險不大。這個時候的悖論是:如果好公司繼續上行,似乎動力不足,除非是超越05—07和13—15的牛市;如果好公司不漲甚至下跌,那二三線公司能漲嗎?
曆史而言,主角滯漲而配角上漲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類似2007年5·30和2014年年底的周期逆襲,本質上牛市才走了一般,主角需要休息,精彩還在後面;第二種是類似2015年4-5月份和熔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