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情作者:滄海觀瀾
50年前6月17日,一位作家筆下曾記錄了剛剛發生的一幕:
上午8時20分,內地已經天光大亮,新疆卻還是黎明時分。
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從北京開往烏魯木齊的69次列車,停靠在吐魯番火車站站台上。
突然,一片耀眼的光芒籠罩天地。
一位乘客吃驚的大喊:「快看!天上又升起一顆太陽!」
人們紛紛擁擠到車窗前、站台上,驚奇地張望著、議論著。
不一會兒,一聲巨雷從半空中飛落,大地久久震顫,門窗嘩嘩作響……
東南方向400公里外的羅布泊,就是第二顆「太陽」升起的地方。
中國首次大氣層全當量氫彈試驗獲得成功,爆炸威力達到了330萬噸梯恩梯當量。
此前,1966年12月28日,科技工作者們在核試驗場一座100多米高的鐵塔上,成功進行了一次氫彈原理試驗。
氫彈原理試驗成功,表明「中國國產一號專家」于敏提出的氫彈爆炸理論方案完全可行,他主持設計的熱核材料自持燃燒模型,使氫彈研製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迎刃而解。
試驗一結束,在核試驗基地坐鎮指揮的聶榮臻元帥,就組織召開專家座談會,研究全當量氫彈試驗問題。按照任務分工,青海的核武器研製基地負責氫彈設計製造,新疆的核試驗基地負責試驗條件建設和各項保障,首次氫彈爆炸試驗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不料,轉過年來,核武器研製基地卻出了大事!
2月22日,朱光亞組織有關專家在青海221廠(即金銀灘原子城)召開科研生產計劃會議,協調氫彈生產有關問題。次日,青海西寧就發生了嚴重的武鬥事件。221廠設在西寧的技工學校,也有部分學生捲入武鬥,導致了221廠兩派群眾組織之間對立加劇,廠內秩序混亂。
「如不採取斷然措施,221廠的科研生產及氫彈試驗準備工作必然要受到影響,蒙受巨大損失,科學技術人員也要遭殃。」
朱光亞回憶,他將情況報告聶榮臻後,聶帥當天就向周總理作了彙報,並提出對221廠實行軍事管制的建議,次日,又協調空軍派出一架專機,把參加會議的科技專家接到了北京。
實施軍管之後,221廠才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秩序,投入到氫彈研製試驗工作中。
1967年3月1日,氫彈試驗指揮所在核試驗場區正式開設,來自軍內外28個單位、6000餘名技術和保障人員雲集羅布泊。
按照周總理「一次試驗,全面收效」的指示,試驗場區建起了各種效應工程,從幾千上萬里之外運來的效應物包括飛機、艦船、裝甲車、火炮、雷達、通信設備、永備工事、人防工程、野戰工事等;民用效應物品有服裝、食品、藥品、農作物及種子、機車、工業廠房等;在場區不同方位、不同距離布放了猴、兔、狗等動物,對這些動物採用不同的防護措施,觀察各種條件下核輻射的影響;為了檢驗正在修建的北京地鐵核防護性能,還專門在場區修建了兩段模擬地鐵。
空軍選送了徐克江、張文德兩個機組擔負氫彈空投任務。經過一個多月投彈訓練,兩個機組共飛行35架次,投模擬彈35枚,彈著點絕大部分距靶心500米以內。最後,經空軍考核評估,決定由徐克江機組作為正式執行任務機組,張文德為預備機組。
按計劃,氫彈試驗將採用轟—6甲型飛機為運載工具,空投帶降落傘的航彈,預定在距地面3000米高度上空爆炸(俗稱為機、傘、彈試驗方式)。
然而,空投訓練期間,卻先後發生模擬彈降落傘主傘破裂、彈體自由落地、傘面出現裂口等嚴重問題,遠在北京的周總理對這些問題格外重視,要求全體參試人員堅持科學態度,嚴肅認真做好檢查複查,確保萬無一失。
6月5日,氫彈在核武器研製基地加工完畢。6月8日,運抵馬蘭機場進行裝配。
13日上午,試驗現場進行了全場綜合預演,徐克江機組駕駛轟—6飛機空投了一枚不帶核裝料、有引爆控制系統的「冷」彈,完全滿足試驗要求。
16日下午,聶帥來到核試驗基地,當晚便住進羅布泊核試驗場區。
17日一早,天還沒亮,聶帥便乘車直奔距爆心僅有55公里的白雲崗指揮所。
早晨7點,擔任空投任務的徐克江機組駕駛726號轟-6飛機從馬蘭機場起飛,8點整,飛機進入空投區上方11400米高度。
按計劃,8點鐘是試驗零時。可當地面指揮員下達倒計時「起爆」命令後,天空中卻毫無反應。
事後人們才知道,飛機上負責投彈第一領航員孫福長,在投彈前一直在默念毛主席語錄,一緊張,居然忘了按自動投擲器!
正在中南海西花廳焦急等待的周恩來從電話中得知這一情況,立即指示試驗指揮所:「請告訴飛行員,要沉著冷靜,不要緊張。」
徐克江駕駛飛機在天空中繞了個彎,重新進入空投區,要求再次投彈。
8:20,氫彈脫鉤,降落傘按程序正常開傘,氫彈在距地面約3000米的預定高度爆炸。
伴著強烈的閃光,一個比太陽更耀眼的火球凌空突現。隨後,蔚藍色的天空出現了一朵壯觀的蘑菇雲。
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在大氣層的反射作用下,形成遠區聚焦,在距離爆心400多公里處都能聽到連續不斷的爆炸聲。
氫彈爆炸後2分鐘,核試驗基地發射探空火箭、出動殲-7飛機進行放射性微粒樣品取樣,經過對多種測量數據的綜合分析,確定試驗實測當量為330萬噸。
17日下午,新華社受權發布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的《新聞公報》。一時間,舉國沸騰,舉世震驚。
當天晚上,北京市內就出動了大批敲鑼打鼓的遊行隊伍,天安門前的長安街華燈璀璨,天安門廣場上張貼著「熱烈歡呼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的標語。
英國《每日簡報》用酸溜溜的語氣報道說:在舉國背誦毛主席語錄和互相戴紙帽子的當兒,中國人卻有時間從原子彈發展到氫彈,其速度比當初其他搞核彈的國家都要快。
沒錯!
從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到試爆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
而緊隨其後的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氣得戴高樂大罵下屬無能。
氫彈爆炸成功後,毛主席在接見全軍軍訓會議代表時高興地說:兩年零八個月搞出氫彈,我們現在在世界上已是第四位。我們搞原子彈、飛彈有很大成績,這是赫魯雪夫幫忙的結果,撤走專家,逼我們走自己的路,要發給他一個一噸重的勳章。
1970年,周總理在會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時也談到:1959年,赫魯雪夫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蘇聯專家,中國人只能自力更生搞「兩彈一星」。1964年10月15日,赫魯雪夫下台。第二天,恰好趕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原子彈因此被人戲稱為「歡送赫魯雪夫下台的禮炮」。
而這次成功試爆的氫彈,則無疑是宣告中國邁向「核強國」的一聲春雷,標誌著中國已經完全突破和掌握了這種比原子彈的能量還要大成百上千倍的「熱核武器」!
時任核試驗基地司令員張蘊鈺老將軍在回憶錄中寫道:氫彈試驗第二天,我前往場區,察看效應試驗情況。來到場區,映入我眼帘的仿佛是一個廣闊的戰場,這裡的一切仿佛剛剛經過一次戰火的洗禮。
在裝甲兵效應大隊,距爆心投影點700米處的坦克被衝擊波沖翻,飛出去二三十米,零亂地倒在地上,內部的線路已經烤焦,裡面的動物完全炭化。
在武器裝備效應點,火炮等武器都變動了位置,從外觀上看沒有明顯破壞痕跡,但由於電磁輻射的影響,這些武器均已無法使用。海軍兩艘艦船上的雷達系統和桅杆等都遭到了破壞,空軍的飛機雜亂地翻倒在地上,裡面的線路被烤焦,機殼被燒成了黑色。
距爆心投影點3300米的火車頭(重46噸)被衝擊波吹倒並位移了15米。
距爆心投影點4800米至14000米內的3座磚房和1棟樓房,被衝擊波完全吹散……
50年彈指一揮間,氫彈的閃光和煙雲俱已散去,但中國政府的這段聲明依然震徹寰宇:
「中國研製和發展少量核武器,不是為了威脅別人,完全是出於防禦的需要,是為了自衛,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中國發展核武器也是為了保衛世界和平,為了打破核訛詐和核威脅,防止核戰爭,最終消滅核武器。」
「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無條件地承諾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國從未在境外部署過核武器,也從未對別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直到今天,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唯一作出並恪守這一承諾的核武器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