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新加坡54歲生日,今年也是獅城開埠200年紀念。《聯合早報》通過五名讀者的小故事,講述他們的祖輩和家族,如何在這片土地紮根、繁衍,傳承祖輩留下的遺産。
縫紉機吱吱作響的聲音,以及母親一針一線縫縫補補的身影,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林梅鳳的腦海裏。
林梅鳳(53歲)生長在大家庭,有12個兄弟姐妹。父親是一名三輪車夫,也是家裏唯一的經濟支柱。擁有一雙巧手的母親,常常幫左鄰右舍縫制門毯和百衲被,賺取外快來幫補家用。
林梅鳳還清晰記得,以前住在白橋一帶的矮房子,每逢雨季,家裏都會淹水。
“樓上的鄰居會讓我們到他們家休息,等水退了才回家;父親也會用三輪車接送鄰居小孩上學……這種鄰裏互助的甘榜情懷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林梅鳳笑說,小時候因家裏窮,過年穿的新衣都是母親用廉價布料做的,就連內褲也是用剩余的布料制成。
後來民衆聯絡所開辦縫紉課程,當時母親和姐姐都有報名,林梅鳳卻等到上了中學,才從家政課學會縫紉。
姐姐成爲家庭主婦後,曾用這台縫紉機來車“水貨”和縫制鞋面,以幫補家用。外甥創辦醒獅團時,也用它來縫制服和旗子。
“這台縫紉機真的很神奇,用了40多年都沒壞過,既省電又環保,還可以一代傳一代!”
不過,林梅鳳感歎,現代人都用電動縫紉機,很少人懂得手工縫紉了。
“我的兩個孩子也不會縫紉,他們覺得買成衣反而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