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埠·創新
盧淩之 報道
四面環海的新加坡,在未來50年將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展開綠色改造因此顯得刻不容緩。西南社區的一群環保分子就以實際行動向國人示範,邁向永續生活的無限可能。
邁向永續生活,我們能做什麽?有時候,簡單得超乎想象。
走進武吉班讓民衆俱樂部偌大的會議室,該區綠色生活委員會主席洪奕龍(54歲)只開了一半的燈。似乎猜到記者心中疑惑,“我們人少,可以省電”。采訪途中起身請記者喝水,他問的第一句話是:“你有帶水壺嗎?”
原來,洪奕龍參考的是他有分參與擬定的一份區內環保活動指南,短短一頁卻巨細靡遺地列出活動參與者如何落實節能環保措施。例如活動前一小時才開冷氣、改用電子宣傳橫幅、酌量預訂食物,以及自備水壺等,從點滴做起,減碳減能耗。
洪奕龍是帶領武吉班讓民衆俱樂部走向環保的幕後功臣之一。他以自己在新加坡建設局與城市發展公司累計的工作經驗,義務爲該區提供專業咨詢,一做就是16年。
建于1989年的武吉班讓民衆俱樂部外表看似陳舊,卻是全國最綠色的建築之一。自2016年起進行綠色改造,把所有冷氣機與照明設備換成節能冷氣機與LED燈、安裝太陽能板發電和節能感應器以來,每月平均省下50%的能源損耗。
人們一踏入民衆俱樂部,就能看到屏幕實時顯示建築內太陽能發電與節能情況。武吉班讓也因此成爲首所獲建設局頒發綠色建築標志超金獎的民衆俱樂部。
推廣綠色文化挑戰重重
然而,洪奕龍深知,距離走向綠色生活的目標,前方的路並不平坦。他毫不諱言:“改善硬件,有錢就行;改變文化,要靠教育。這也是我們在基層推廣環保遇到的最大挑戰。”
他說:“經過政府多年宣導,民衆深知‘3R’有助保護環境。但他們的一大誤解是,要‘3R’就意味著作出相應犧牲,但並非如此。不是不用,而要合理使用。”
所謂“3R”指的是減少使用(Reduce)、物盡其用(Reuse)和循環再用(Recycle)。武吉班讓區目前有5萬2000名居民,這裏的民衆俱樂部是區內人流量最大的公共設施之一。
爲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武吉班讓去年把民衆俱樂部底層改造爲綠色學習之旅展覽空間,利用互動屏幕和張貼綠色標識,給予民衆切實可行的節約貼士,例如購置碳排放較少的節能電器,以及解釋關注氣候變化的原因。除了吸引路過民衆,已有超過12所學校組團帶領600名以上學生到場學習。
建國至今不過54年,新加坡將在未來50年面臨海平面上升及氣溫升高等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上月宣布數項措施加強應對能力,但強調政府無法憑一己之力對抗,促請公衆從個人層面做出改變,“不要忽視聚沙成塔的累積效應”。
洪奕龍說:“許多居民其實有心過綠色生活,只是不懂得如何或從何開始,我們就想到實地教導。”他舉例,西北社區發展理事會組織基層義工和學生學習分類回收知識後,挨家挨戶向居民傳達信息,還在每月第二個星期天上午,于西北區23個回收點手把手指導民衆如何處理回收物,並細分成電子垃圾、金屬罐、玻璃、塑料和紙張五類。
“但看到回收車將分類好的回收物又混在一起裝走時,還是挺沮喪的。不過這是全國回收生態系統的問題,政府要考慮改變。基層能做的,是持續不斷地教育民衆。”
今年恰逢島國開埠200周年,被問及對國家的期許時,洪奕龍希望新加坡能早日成爲真正的綠色社會。
“我的心願是李總理能在國慶群衆大會上正式就氣候變化和環保發表講話。你看,他前年一提糖尿病課題,全國上下的‘減糖’行動在短期內有了飛躍性的進展。”
活用空間打造都市農場
倡導永續生活重溫甘榜情懷
打造環保和永續生活社區,在地生産綠色食物也來出一分力。
武吉班讓基層義工廖亞秀(70歲,退休人士)擅長種植,與其他社區園丁合力將民衆俱樂部後方的社區花園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幾周就能收成生菜和金寶菜,自給自足。
盡管仍較推崇土耕蔬菜的風味,但在土地緊缺的現實環境下,廖亞秀說,花園改成垂直耕種系統後,“同樣的占地面積,以往只種植100棵,如今能種250棵,産量明顯提高”。就在上月,民衆俱樂部用承包商剩下的PVC水管與鐵絲築起花園圍牆,廖亞秀隨即種下黃瓜等攀藤類蔬菜,活用空間。
據介紹,武吉班讓區有16個社區花園和401名社區園丁,當中許多人是從周邊甘榜搬至組屋的居民,特別會種植,社區花園一直供不應求。該區民衆俱樂部綠色生活委員會主席洪奕龍表示,如果垂直耕種取得成功,希望由此能開辟更多狹小空間,滿足居民種植愛好。
我國目前九成糧食從外國入口。今年初,政府發表“30·30願景”,即到了2030年,本地出産的農産品可滿足國人三成的需求。洪奕龍說,在社區花園種植糧食,也有助于我國加強食物來源及安全方面的儲備能力。
他也透露,武吉班讓民衆俱樂部正與負責落實“30·30願景”的新加坡食品局商討,開設都市耕作的技能創前程課程,培養更多年輕的都市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