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研究教授梁元生指出,海島受交通、自然環境和政治條件限制,一旦與政治挂鈎就會受管制。但如果是從語言、文化、心理和種族方面對世界大陸關懷就沒關系,而這些世界大陸都會成爲海島知識分子改革的靈感來源。
新加坡和香港這兩個海島城市的華人社會,多年來一直存在著政治取向與文化認同之間的糾結。現今的海島城市和其居民,心中都有小島和世界大陸兩個世界,二者之間緊密連系,同時存在,已無一定的分隔。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研究教授梁元生昨天在中國文化中心舉行的“2019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上述看法。這是南洋學會爲慶祝成立80周年,以及配合新加坡開埠200周年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主題爲“東南亞華人與亞太新世紀”。
研討會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由梁元生教授主講,講題爲“海島與大陸:試析近代新加坡、香港兩地華人的政治取向與文化認同”。
梁元生首先引述建國總理李光耀說,香港和新加坡都是海島殖民地,人口大部分來自中國南部粵閩地區,且都經過英國殖民者長期統治,深受英國文化影響。
兩地社會中有人認同英國、向慕西方文化,也有心戀故國者和在中西之間遊移往返、取向,以及態度都比較複雜的一群人。
梁教授在演講中透過聚焦幾位社會領袖,如本地的林文慶、香港的賴際熙和陳伯陶等人作出分析。
他指出,林文慶1919年獲頒香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時,在答謝詞裏除贊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文化外,也將香港大學比喻爲“英國給中國的一份最佳禮物”,向中國展示西方文化優美的一面。此外,他一方面支持英國在新加坡建立的殖民政府並成爲立法局委員,另一方面又和有“南國詩宗”之稱的邱菽園在東南亞推動“儒教複興運動”。
梁元生認爲,對林文慶來說,文化認同和政治取向並不構成矛盾。
20世紀初的香港也興起一陣“國學”熱潮。滿清覆亡後,香港湧入一批前清遺老。這群飽讀經書的人大部分都是漢人,設立民間團體推廣儒學傳統文化,但同時效忠被遺忘的滿清政府而不擁護民國,與林文慶效忠英殖民政府有異曲同工之妙。
梁元生說:“他們如何看待文化和政治間糾結的問題?林文慶在講詞上說得比較清楚。他不願割離的是語言、心理和種族上的聯系,對于政治效忠是沒有障礙的,他可以同時是英國的子民。這給予世界各地很多海外華人一個啓示。”
梁元生也認爲,他們都是希望突破海島限制的人。海島受交通、自然環境和政治條件限制,一旦與政治挂鈎就會受管制。但如果是從語言、文化、心理和種族方面對世界大陸關懷就沒關系,而這些世界大陸都會成爲海島知識分子改革的靈感來源。
“他們想象要怎樣迎向新世代時,就會從大陸裏提取文化資源。在中國是儒家的文化,在歐洲很可能是科學和科技的想法。在海島和大陸之間徘徊的人很多,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兩個世界的風格在我們當前的社會慢慢融化了,沒有了。所以現在海島和大陸已經不是當前的問題,因爲我們從不同的地方可以拿到不同的靈感與資源。我們活在一個不同的時代。我們希望從曆史上看到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值得再深入討論。”
研討會其他三個主題是“東南亞華人與信仰”“東南亞華人表演藝術”及“東南亞政治經濟”。10位主講人分別來自新加坡、香港、澳門、中國大陸、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是研討會主賓。
在海島和大陸之間徘徊的人很多,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兩個世界的風格在我們當前的社會慢慢融化了,沒有了。所以現在海島和大陸已經不是當前的問題,因爲我們從不同的地方可以拿到不同的靈感與資源。我們活在一個不同的時代。我們希望從曆史上看到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值得再深入討論。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研究教授梁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