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總優兒學府(NTUC First Campus)的母語課程策劃總監林美蓮博士這些年接受媒體訪問時,主題都不離“用活學活用的方式教導幼兒華語”;她設計的學前母語教學課程,讓老師帶著幼兒逛超市,通過買菜買水果接觸日常華語。
林美蓮獲得西澳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就是探討如何在新加坡學前教育中心施展創意教學,她最近在名創教育出版的新書《回到啓點》裏,記錄了自己意外進入學前教育行業的點滴,以及對教導幼兒母語的心得。
林美蓮在家都跟兩個孩子講華語,她誤打誤撞成爲學前教育教師,不但把三歲多才會講話的兒子培養成畢業自劍橋大學的律師,她還是一群講英語小孩長達10多年的補習老師,讓他們這些年有機會用純華語溝通。
現年50來歲的林美蓮當年懷兒子蔡予恺(現年29歲)的時候,是一家印刷公司的人事經理,在那一年的水痘高發季,她不小心從前來面試的求職者那裏染上了水痘。不得已情況下,林美蓮得催生剖腹,予恺提早三個星期來到這個世界,出生後還得留在醫院的隔離病房,林美蓮則是剛當上母親就被送去傳染病中心。
兒子回家後不久就出水痘,接著她丈夫蔡繼三(60歲,第一樂章音樂學院創辦人)也染病,林美蓮的産假就在這“兵荒馬亂”中度過。因此,兒子的名字“恺”除了有和樂的意思,豎心旁的點也是爲了紀念他出生後就得了水痘。
幫幼年兒子克服語言障礙
早産的予恺很難帶,在襁褓裏哭鬧不停,之後進入海星幼兒園豆豆班的那一年裏,他的語言能力不但沒進步,也因不會講話,被老師罰出課室外。
林美蓮說:“當時我懷疑予恺有語言障礙,甚至連智力都有問題。他沒經曆爬的階段,手腳協調不大好,連穿鞋配襪子都不會。”
一直到了三歲多,兒子突然有一天說了個“ball”(球)字,林美蓮喜出望外,發現兒子原來會說話,但之後很快便發現他發音不准,常把“toilet”(廁所)發音發成“coilet”,幼兒園小朋友模仿他講話,讓他自信心受挫;爲K2畢業典禮排練時,女同學也不願跟他搭檔。
林美蓮把兒子送到竹腳婦幼醫院接受語言治療,直到他念小二。在家,她制作各種玩具,吸引兒子聽她講話,“予恺,請你把大象的圖放在那裏,然後拿一個皮球給我。”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聽的過程也很重要。
由于語言治療是以英語爲主,林美蓮每個星期都帶兒子去圖書館聽人講英語故事,然後借華文書回家念給他聽。
“語言治療不可能立竿見影。可能學一個發音就要花半年,一個小時就只是在學吹紙或者舔棒棒糖練舌頭。重點是必須堅持下去。”
送兒子進英校 以華語建立自信心
林美蓮夫家的男生都念公教中學,女生都念南洋女中,林美蓮爲了兒子能多學英語,花了不少功夫說服家人,把兒子送進“家裏沒人去過的ACS(英華小學)”。
她當時已念了幼教文憑課程,對早期教育有一些認識,知道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
“我覺得予恺去ACS(英華),起碼華語比別的孩子好,不會輸在起跑點上。”
她後來發現兒子的強項是死記硬背,拼寫單詞雖沒有發育正常的女兒予睎(26歲)那麽好,但學了26個英文字母後,可以從Z倒背到A。到了小三,成績突飛猛進,華文更是班上的佼佼者。林美蓮意識到,當初用華文增強兒子的信心是個正確的決定。
《回到啓點》裏的眼淚
林美蓮在《回到啓點》中寫到:“小六會考成績公布,予恺考了257分!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外子時,他還叫我確定成績單的名字有沒有錯。我們都不敢相信,這個當年語言發展緩慢的孩子能考到全國最好的10%。那晚,我哭了!”
予恺從英華初級學院畢業,受到小時候看的港劇《一號皇庭》影響,選擇去英國讀法律。《回到啓點》記錄了林美蓮當時的激動:“對于當時發音不准的你,我從未敢有這樣大的期望!”
予恺以優異的成績考獲英國劍橋大學的法律碩士學位後,回國當律師,去年參與某知名中國企業上市的案子時,他的華文根底派上用場。“他的書寫可能已經退步了,但至少讀得懂中國的商業書信來往。”
予恺因爲工作忙碌而婉拒受訪。予睎也學法律,留在英國當律師。
練習簿不必多 認真做只需兩份
林美蓮說:“很多人都問我怎麽把孩子教得那麽好,其實我很少給孩子機械式的練習。不是拼命做練習題孩子就會,關鍵是找出出錯的原因。
“孩子錯第二次時,讓他把錯的地方好好寫在一張卡上,讓他告訴你,錯在哪裏。第三次犯同樣的錯,就是認知上的錯誤,不是粗心,必須讓孩子搞清楚,概念到底錯在哪裏。”
林美蓮觀察到,一些家長拼命買練習簿,但卻沒有恒心教孩子做習題。她認爲,倒不如認真做好兩份(練習)。“我也告訴學生,上課或者補習的時候認真聽,把功課做完。我要的是認真的態度,如果是隨便做,永遠都會隨便做。”
幼教初體驗:發現華語教學發展潛能
當年林美蓮每星期花三天陪兒子接受語言治療,當時的工作文化又不太能接受做半天或者靈活工作制,她于是有了辭職的念頭。就在那個時候,她聽聞培思幼兒園(Pat’s Schoolhouse)口碑不錯,于是決定送兒子去惠德裏路(Whitley Road)這所私人幼兒園。
作爲本地私人學前教育的先鋒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就重視雙語教育的培思幼兒園很重視師資,但華文教師中極少是大學生。林美蓮既是華校出身,又有加拿大阿卡迪亞(Acadia)大學的商科本科學位,很快便被校長相中,希望她能考慮當半天的學前教育教師,一邊還能照顧孩子。
原本就對學前教育很有興趣的林美蓮于是走上了學前教育這條路,一邊上班一邊修讀學前教育文憑。
四年幼教生涯是人生轉折點
在培思幼兒園的那四年是林美蓮的轉折點。她不但轉換跑道,開啓了自己和只會講英語的學生的特殊淵源,還發現了華語教學的發展潛能。
當時,幼兒園嘗試開一班純講華語的班,由她和一名來自中國的教師共同負責。
“那時我剛轉行,原本也不知道華語這麽‘吃香’。我在爲兒子找幼兒園時,還因家裏講華語,專門找海星這樣頂尖的英語幼兒園,因爲我知道自己家裏,不可能提供這樣的講英語環境。
“到了培思後,我發現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已開始把孩子送去學華語戲劇演講班。這些家長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已看到華文的潛力。”
林美蓮半開玩笑地說,甚至有家長要資助她開辦華語增益中心,她沒敢接受,老老實實轉到職總優兒學府工作。
補習班不少孩子非富即貴
在培思認識的家長大有來頭,林美蓮一連說了幾個名字,都讓記者睜大了眼睛,但她請記者別寫出來。這些孩子非富即貴,有的家中甚至有網球場,但林美蓮堅持孩子們必須到老師家裏集體補習。那些很有來頭的家長都沒異議,准時把孩子送到她家門口。
來這個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大約有10人打從幼兒園畢業後,繼續去林美蓮的公寓住家補習,每星期一次,一直到他們16歲。
集體補習時,林美蓮經常跟孩子們一起聽一首歌曲,看能默寫出多少個認識的字,又或者玩遊戲,讓他們換取固本領取獎品。
學生憶述:林老師堅持說華語
韓佳駿(29歲,律師)和雙胞胎姐姐佳穎是林美蓮的得意門生,至今兩人還跟她保持聯系。林美蓮受訪時,還自豪地向記者展示家駿跟她以純華文往來的手機短信。
韓佳駿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父母在上世紀90年代就預見到中國的崛起,再加上希望他能跟外公外婆溝通,因此要他學好華語。
他回憶,林老師除了讓他們做練習簿習題,也用比較活潑的方式教導他們學華語。
“我們小時候一般上不會在華文課外說華語,但是跟林老師在一起,她都堅持講華語。我起初覺得很難,選用英語交談,但她還是用華語回答,我們只好用蹩腳的華語回她。”
在聖若瑟書院求學的韓佳駿透露,他的華文成績“差不多”,但跟同學相比,他比較敢講華語,“無論是在熟食中心或是搭德士,我都是用華語。”
現在當了律師,韓佳駿的華語溝通能力,對他跟外國客戶接洽時大有幫助,私下有朋友結婚,他也是指定的華語司儀。
雖然英語仍是韓佳駿的第一語言,已婚的他坦言如果以後有孩子,主要還是會跟孩子講英語,但也會比較注重華語。
“現在有一些很受歡迎的電視劇如《延禧攻略》,讓我們有更多接觸華文文化的機會。”
任何孩子學華文都需要“工具”
林美蓮認爲,講英語家庭的孩子在學習華文時,需要一套句式來幫助奠定基礎,因此學習範文和佳句有其必要。
林美蓮說,在傳統英校學習的學生,家裏往往比較少說華語,所以他們小時候學華語需要“工具”來梳理思維,加強詞彙之間的連貫性,否則說起華語就會“一塊一塊”。
“我們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例如你今天看到什麽,什麽時候看到,有誰在,當時有什麽情緒?你一定要幫孩子梳理,常有這樣的梳理,他就會自然養成習慣說出來。不只是英校生,就連講華語家庭的孩子,也需要這樣。”
她補充說:“中國的小孩爲什麽能言善道?我在北京觀摩過很多優質幼兒園,那裏的教師也幫孩子梳理表達。他們畢竟是小孩。”
她指出,現在的孩子跟20年前相比,更不會乖乖坐著看電視,所以教導時更要融入一些探究的元素,通過實際生活的事物來學習表達。
比如在職總優兒學府旗下幼樂園(My First Skool),4歲幼兒班學習捏面粉團的時候,教師不會告訴孩子該用多少面粉、多少水多少油。
教師的做法是,事先准備一份表格,讓孩子寫下需放多少油和鹽。孩子邊做邊在表格上打鈎,或是問老師和同學,要一湯匙還是兩湯匙。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自己探究‘用了三湯匙的面粉,結果是這樣’的各種結果,借此激發說的興趣。他們畢竟是孩子,需要一套表格這樣的‘工具’。如果沒有‘工具’幫助他們,你問‘好玩嗎’,他們一定說‘好玩’,但接著問爲什麽好玩,他們就說不出來了,因爲:缺少一個幫助他們記憶的東西。”
至于寫作文,林美蓮認爲初始階段必須給孩子打一個基礎,學一些範文和佳句,學習如何連貫圖片,所以從小就要教導他們連貫性。
“交代時間、地點、經過,需要一個基本框架。”
講不講關乎堅持
“講不講華語,關乎堅持。如果本身沒有以身作則,就不要怪別人。小朋友很聰明,你堅持用那個語言,他就會用那個語言回答,就算外面環境是說英語的。”
記者問林美蓮,有些家長反映:嘗試跟孩子講華語,但發現堅持的結果竟是孩子不跟他們說話,最後爲了不破壞親子關系,只好改講英語。
林美蓮回答:“你嘗試了多久?你有堅持嗎?你自己放棄了,孩子也就自然而然講英語了。投資家羅傑斯(Jim Rogers)不會說華語,孩子也在新加坡長大,但家裏有華文家教,那就是創造出來的環境。”
也有父母覺得孩子華文成績好,會影響其他科目的成績,林美蓮對此的看法是:“英文是‘比較左腦’,中文是‘比較右腦’,中英並重,對于左右腦的平衡發展有幫助。”
還有一些家長,夫妻彼此說華語,跟孩子說話時卻馬上切換成英語。
“這都關乎家長的態度。與其跟孩子說不太好的英語,還不如說華語。”
由于大環境是這樣,林美蓮注意到孩子一般從小五開始,英文的書寫能力開始超越華文書寫,而由于在小六會考中,中英文的比例一樣,雖然家長會覺得英文比較容易學,華文必須靠多看多說,沒有捷徑,但也不太希望孩子放棄華文。
“華文說得好但書寫不行的孩子很少見,因爲那個思維已經在那兒,所以學前教育要注重多說。我們要制造機會多說,用探究的方法,通過遊戲玩耍互相提問、對話,鼓勵孩子多講華語。“
跟20年前相比,林美蓮認爲,社區裏的雙語學習資源更豐富,家長也更注重華語,這從特選小學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回到啓點》爲慈善籌款
- 林美蓮博士捐出400本《回到啓點》爲慈善籌款
- 凡通過網站捐款至少30元給職總優兒學府的光明前景基金(Bright Horizons Fund),並將捐款收據編號電郵給職總優兒學府,就能獲得一本《回到啓點》
- 每筆捐款,僅限換取一本《回到啓點》,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