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
多財
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
周文龍 報道
近來,全球貿易緊張關系加劇,關稅相關課題也引起市場廣泛討論。像美國與中國展開的貿易協議談判,主要討論內容就包括取消關稅商品清單,以及征收關稅幅度。
其實,除了關稅,一個國家還可采取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s),對本國對外貿易活動進行調節,從而保護國內市場和國內行業的發展。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就顯示,過去20年來,亞太區域采用的關稅接近減半。與此同時,非關稅措施的增速和數量卻出現上升,情況令人關注。
可分爲直接與間接兩類
非關稅壁壘大致上可以分爲直接的和間接這兩大類。
前者是由海關直接對進口商品的數量、品種加以限制,主要措施有進口或出口限額,以及進口或出口須有許可證等。
後者是對進口商品制訂嚴格的海關手續,或是通過外彙管制限制商品的進口,主要措施有:實行外彙管制,對進口貨征收國內稅,實施複雜的原産地規則(Rule of Origin)和衛生安全質量標准要求等。
本身無好壞之分
非關稅壁壘名目繁多,涉及面廣,所以對國際貿易和有關的進出口國家的影響較難估計。有經濟學家認爲,非關稅壁壘如今已超過普通關稅,是阻礙貿易的更大障礙,也是推高貿易成本的更大主因。
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關稅壁壘雖稱爲“壁壘”,本身並無好壞之分。
例如,受诟病的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旨在檢驗進口商品是否符合國家認可的衛生水平和技術法規,以及確定商品質量及性能的認證,而不是要保護國內市場發展。
新加坡食品局在進口各種未煮熟的肉類、家禽和貝類食品方面,就要求進行嚴格食品安全標准認證,但新加坡並非主要農畜産品出口國。
在某些條件下,食品標准等非關稅壁壘還可能促進貿易。這是因爲當出口國實施嚴格的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時,進口國消費者會對這些食品的質量産生信心,需求就可能提高。新加坡食品在外國市場備受歡迎,就說明了這一點。
另外,非關稅壁壘也涉及社會責任和全球和平發展等。不少國家重視企業責任,要求企業在童工、強制性勞動、健康與安全、歧視和工資報酬等方面,達到SA8000標准認證,只有獲得認證的公司,才能出口到歐美一些國家。
不實施非關稅壁壘,可能會對可持續發展産生嚴重的不利影響。
例如,許多亞太經濟體缺乏涵蓋非法捕魚和木材貿易的非關稅措施。非洲豬瘟疫情給該區域帶來了高昂的經濟成本,與非關稅措施執行不力有關。
由此可見,非關稅壁壘問題通常不在措施本身,而在于相關的程序,包括爲獲取産品進出口所需文件而花費的時間和成本。
爲了解決貿易成本問題,同時保持非關稅措施的好處,各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各級合作,積極推行區域倡議,讓非關稅措施程序更簡化和透明化。
如此一來,貿易壁壘繼續起著保護作用,進出壁壘的貿易成本卻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