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
論市
周文龍
小島的成功創業故事,或許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激發了創業者的熱情。
在現實中,許多人的遭遇更貼近受到挫折的戴森和諾依曼。
喜歡電玩遊戲的遊戲迷,現在必然都在關注日本著名遊戲制作人小島秀夫的最新作品《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
這個遊戲幾個星期前發行,在日本首周的實體銷量約爲18萬5000套,創下日本地區首周實體版最高銷售紀錄。此外,它在英國的遊戲銷量也不俗,首周在英國遊戲銷量榜上排名第二,僅次于《使命召喚:現代戰爭》(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
該遊戲的評語呈現兩極化反應,有人給予高分,有人冷淡評價。小島受訪時說,他早已預料到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爲“當你嘗試做一些新的東西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會出現”。
他說:“我一直專注于創造新鮮的東西讓人們去體驗,或者說向他們展示一個關于遊戲玩法的新系統。我的方法一直如此,因此對于現在玩《死亡擱淺》的人,我相信會出現很正面或是負面的評價。這是在你想嘗試做一些新的東西的時候就會出現的情況,電影和遊戲中皆是如此。”
的確,自從30年前制作《合金裝備》(Metal Gear Solid)以來,小島的作品一直走在電玩遊戲的前沿,除了技術層面上引入大量電影手法,在內容和視角上往往也引人深思,驚豔全球遊戲迷,令他們深深著迷。
然而,他對“匠人文化”作風和藝術性的堅持,注定和雇主“科樂美”(Konami)的商業化操作産生矛盾,結果在2015年底,小島正式離開科樂美,重新出發創立“小島工作室”。
小島曾說,他獨立創業時已53歲,這把年紀的大叔,既沒錢又沒靠山,只有自己一個人,應該是要退休的年紀了,所以連他的家人都反對他創業。
戴森和他的電動車夢
他說:“我從2015年12月開始成爲獨立制作人,沒有辦公室,只有間小屋子,沒有員工,沒有機器。身邊只剩下工作室的商標設計,筆記本、鋼筆和我的電腦。我一無所有,只剩下一個夢想,和一種創作的激情。”
他的創作激情和對創新的堅持,最終卻幫他成功創業。原來,他在尋求融資時處處碰壁,直到遇上某銀行高管,恰好是他的遊戲粉絲,破例爲他進行融資。他的工作室所在辦公樓也是如此,大樓管理層當中有他的粉絲,讓他通過審查,順利入駐。
小島的“50歲大叔創業夢”,不禁讓我聯想到另一位“大叔”戴森(James Dyson)和他的電動車夢。
早在2013年,戴森就萌生生産電動車的想法。盡管公司主要生産無葉風扇、吹風筒,以及吸塵機等家用電器,從未涉足汽車行業,但這位充滿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從不畏懼嘗試突破。
想做就做吧。
于是他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招兵買馬,到各大知名汽車企業挖人,並投入25億英鎊(44億新元)在電動車項目上。
但面對行業激烈競爭,許多公司虧本賣出電動車項目,戴森最終也不得不放棄電動車夢想。
上月,他宣布這個電動車項目因“未能尋得可行的商業化方案”而宣告結束,六年夢想,一朝夢碎。
對戴森來說,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也是一次罕見的挫敗。但我認爲,他在電動車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甚至從更長遠角度來看,他可能是成功的。
當每家科技公司談論著顛覆市場格局,瘋狂燒錢搶占市場份額,戴森保持理智,能夠在夢想與現實做很好的平衡,追求創新也同時考慮利潤。
戴森接受《財富》雜志獨家專訪時說,他勇于嘗試,敢于創新,對砸入造車的錢並不感到心疼。不過他絕不會爲了造車項目而讓公司陷入財務危機。
對比近日負面新聞纏身的WeWork創辦人兼總裁諾依曼(Adam Neumann),爲了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而瘋狂擴張,結果出現巨額虧損,上市計劃因而破滅,戴森放棄電動車夢想,無疑是明智之舉。
過分堅持變執著
新加坡正推動創新和創業精神,鼓勵年輕人大膽追逐夢想。上周圓滿落幕的新加坡金融科技節及新加坡科技創新周(SFF X SWITCH),可說是一個夢想彙聚的舞台。
這項爲期一周的聯合活動,吸引來自140個國家的逾60萬名參與者、包括近1000位參展商(44%屬本地展商),以及41個國際展館,爲該活動創下輝煌紀錄。這些參展商以金融科技起步公司爲主。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數據顯示,本地金融科技起步公司從2015年約50家,如今已增至超過600家,增長速度迅猛。
對于這個行業的急速發展,我隱隱感到擔憂,這600多家起步公司在競爭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當大餅越分越小時最後能夠挺住並生存下來的到底有幾家?
像我上周在現場參觀,發現許多公司開發的産品和服務很相似,都與電子付款相關,參展商的行銷噱頭也圍繞在“新加坡要推行數碼銀行,我們提供的産品/服務有強勁需求”。可是數碼銀行的執照也只有五張,超過600家起步公司到底有多少能從中分到一杯羹?蓬勃的創業圈激發了創業者的雄心壯志,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坦然接受失敗?
堅持夢想,固然值得鼓勵;過分的堅持卻可能變成一種執著,蒙蔽了創業者的理智判斷,有如蒙著眼睛在創業的高空鋼索上行走。
小島的成功創業故事,或許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激發了創業者的熱情。在現實中,許多人的遭遇更貼近受到挫折的戴森和諾依曼。看清楚這一點,在必要時坦然接受失敗,或許才有可能是笑到最後的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