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市民的角度來理解常見的經濟和財經術語和課題。
創新,可說是現今最爲時髦的字眼,政府正不斷鼓勵年輕人善于創新、勇于嘗試。
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國創業生態系統逐漸變得成熟且蓬勃,有越來越多的起步公司(startup),一些公司如Grab更成爲估值超過10億美元(約13.73億新元)的獨角獸企業(unicorn)。
然而,起步公司要“起步”多久,才無需政府和創投基金扶持,能獨自在企業道路上奔跑呢?當起步公司已壯大至數億元公司,它還能算起步公司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我們得了解起步公司的定義是什麽?
從字眼意義上來看,起步公司泛指任何新成立企業。不過在創業大師布蘭克(Steve Blank)眼中,起步公司是個專有名詞,具有更深層含義。
他在《四步創業法》、《創業者手冊》等書中談到起步公司本質時指出,起步公司是一種暫時性組織,其目的是尋求一種可複制、可擴展的商業模式。
另一位創業大師雷厄姆(Paul Graham)更一語道破地說,起步公司就等于增長。
他說:“起步公司是一個被視爲能夠飛速增長的公司。新成立企業不意味著這公司就是起步公司,和互聯網/科技沾邊也不是起步公司的定義,獲得風險投資更不是。”
他進一步舉例說,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家公司成立,當中包括餐館、理發店和水管維修店等。除了極少數例外,它們都不能算是起步公司。
因爲打從這些店面成立以來,它們就有既定市場和商業模式,難以取得飛速增長。
反觀像谷歌等公司,一開始就跟一般新成立公司擁有不同的基因,是一個面向全球市場,擁有巨大市場需求的産品。
他說:“谷歌與理發店的區別不是因爲前者的創始人比較走運或非常努力,而是它們本質上不一樣。谷歌制造出很多人都需要的産品,而且所提供的産品可以觸及到這些人。理發店能爲顧客提供個人服務,但是很少有人會老遠跑去一個地方理發,而且就算顧客們真的願意這樣做,理發店也沒有能容納他們的規模。”
退市是最明顯標志
了解了起步公司本質後,那一家公司何時應該擺脫起步公司的標簽?
對創業基金經理,起步公司的退市是最明顯標志,是這家公司被收購,或者成功上市(IPO)。
從這個角度來看,像Grab和Gojek等未上市的獨角獸,依然符合起步公司定義。
此外,創業圈領域有一些普遍認同的准則如公司規模和增長率等,判斷一家起步公司當前狀態。
美國科技網站TechCrunch威爾漢(Wilhelm Hauffmann)曾提出“50-100-500”指標,即一家起步公司如果有1億美元收入、超過500員工、以及估值超過25億美元等指標,它就不再是起步公司了。
雷厄姆則從增長率角度,認爲當起步公司年增長率7%左右時,它的高增長屬性逐漸褪去了,成爲已具規模企業了。
但隨著創業環境的變化,一些創業者現在提出新的看法,認爲起步公司應該包括精神層面上的定義。
換句話說,當一家公司擁有了可重複、可擴展的商業模式,並注重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減少承擔風險。這家公司已失去了起步公司的重要特征了。
如GoPro創始人伍德曼(Nick Woodman)所言:“永遠不要讓你的起步精神停下來。”,只要起步公司保持創新和冒險精神,它將能繼續迅速增長,繼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