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述一年2019
duì
不平則鳴,今年全世界顯得怒氣沖沖,或許跟各地存在太多的不公不義有關。人類溝通的方式只有兩種,要不理性對話,
要不訴諸暴力。今年到處出現的‘怒怼’,是否意味著現代人越來越不曉得如何講道理,各讓一步地妥協,而一味只要滿足己方的要求?還是因爲太多的不公不義無法合理解決,只能訴諸暴力‘沖決網羅’?‘How dare you!’
文/韓詠梅
16歲的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裏(Greta Thunberg)今年9月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毫不留情地連番質問世界各國領導人“How dare you?”(你們竟敢如此?),成爲本年度最經典的一句話。
當天,她又碰到美國總統特朗普,被媒體捕捉到她怒瞪特朗普的畫面,那是“怼”這個字最傳神的寫照,通貝裏也就“一怼成名”。憤怒,已經成了她的標簽,她怒怼各國領導人在環境保護事業上的不作爲,欺騙了年輕人、偷走了他們的將來。
雖然通貝裏被提名爲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但她的年少氣盛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的。支持者視她爲鬥士、英雄,批評者則說她是異想天開的精神病人,批評她提倡的是“環保恐怖主義”。
不論你認不認同通貝裏,她不妥協、敢于挑戰任何權威的態度,還有那怒怼特朗普的一幕,足以讓人記住。
怒怼2019的還有黃之鋒和香港成千上萬的年輕人。
黃之鋒早在2011年15歲的時候就發起反抗運動,稚氣的臉龐本不該有怒怼的眼神,可是黃之鋒就是以那招牌的憤怒眼神,讓人留下印象。他和同學組織的學民思潮搞過“萬人大遊行”、占領中環、雨傘革命等等。今年5月,因爲非法集會罪入獄兩個月,6月17日出獄後馬上加入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如今的黃之鋒已經是23歲的成年人,但是香港出現了千千萬萬的小黃之鋒。今年9月新學年開學時,中學生戴著防毒面具到校園,手拉手形成人鏈,怒怼警察。
大家都應該記得那身穿紅衣,扛著紅色行李箱勇敢闖過香港機場人牆的新加坡女士。看著一群憤怒抗議的孩子,她滿臉焦慮地喊著:“我要回家。香港孩子們也應該回家!”
10多歲的孩子,確實不應該整天在街上,應該回家。爲什麽這些孩子不回家?追根究底,是成人沒做好。掌握權力的政府和官僚沒能給年輕人一個有希望的未來,連家裏和學校裏的大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利用了孩子的天真無邪來推進自己的議程。因爲站在前面的是孩子,政府不敢隨便出手,輿論也傾向于同情。
其實十幾歲實在不是成熟的年齡。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18歲時還發育不全,要30歲才算成熟。研究發現,從青春期到二三十歲期間,大腦變化的關鍵是灰質變薄、白質增厚,但大腦到了30歲時,各項指標基本達到相對平衡。
30歲以下和30歲以上的人之間最主要區別是,前者更容易分心,一旦面臨複雜情況,30歲以下的人就容易表現出不成熟的一面。綜合多項結果分析,研究人員最終確定大腦發育成熟的最低年齡爲30歲。這一結果比大多數研究所得出的十幾歲至二十多歲的結果晚得多。
所以,年輕人對社會首要任務,是把握大腦還在發育的時機,好好吸收營養和學習,未來才能建立他們理想中的世界。成人則要扛起現在應負的責任,而不是揮霍現有資源甚至掠奪未來資源,讓自己現在過得富裕,債務留給後人;更不能無賴地無爲,把改變世界的責任交給沒有資源的年輕人。
回頭看新加坡,這個看似平靜、務實的城市小國在這個充滿憤怒的世界,也不可能獨自享受田園牧歌般的和平。不久前,我們也發生一件和“怼”有關的事,那就是電動踏板車和人行道的行人之間的沖突。
11月4日交通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藍彬明醫生在國會上宣布,隔日起禁止電動踏板車上人行道。這個政策絕大多數人是歡迎的,但是也有人感到憂愁。憂愁的主要是那些騎電板車的送餐員,少了使用人行道的便利,他們送餐的效率下降,收入受影響。
沒有料到的是,一些電板車騎士和一些公衆之間的矛盾那麽大。就在禁令宣布的第三天,一個送餐員騎著腳踏車陪著騎電動腳踏車送餐的妻子,一對男女在腳車道上不讓路,還兩次推倒他,大聲吆喝:“你們現在不可以在這裏騎車!”
電動踏板車騎士與行人的互怼、在議員接見選民活動上的吼罵,讓我們深思一個問題:人們爲何有那麽多仇恨心,難道不能用包容心生活嗎?
接受電板車在屬于行人的人行道上使用,這是行人的大度,也是包容性社會所提倡的。允許使用人行道的電板車騎士也要尊重行人的權益,不要爲了自己趕時間,或者自己速度比較快,就讓行人感到受威脅。少了一份對速度的包容心,最後自己只能被趕出人行道。
世界不能由仇恨組成,身爲社會上負責任的一分子,要盡力找出大家的共同點,互相包容。不論政府與老百姓、成人與孩子、電板車與行人,如果選擇互怼而不是眼對眼交談,最後只能兩敗俱傷,玉石俱焚。讓我們把“怼”留在2019年,以溫柔的眼神迎接2020年。
作者是華文媒體集團新聞中心總編輯
6月
香港衆志秘書長黃之鋒出獄後馬上投入反修例運動。黃之鋒也提名參選區議會,但遭港府取消資格,引發爭議。
9月
瑞典環保少女通貝裏在聯合國大會上怒罵成人環保無作爲。
9月
伊朗伊斯蘭革命40周年之際,伊朗女球迷柯達雅麗因女扮男裝入場看球賽獲罪,最後在法院外引火自焚身亡,伊朗歧視女性政策引起國際社會反彈。
11月
新加坡政府禁止電動踏板車上人行道,解決行人的怒氣卻影響本地送餐員生計,再惹衆怒。
短評
——陳哲藝
本地導演
怼,這個字,就是憤怒,怨恨。過去一年,全球各地因爲不同的議題而産生的激烈沖擊此起彼落。從大的環境、民生問題,小至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網絡上的紛爭,2019年真的是很“怼”的一年。
由于我在英國定居,所以對氣候變化威脅所掀起的“反抗滅絕活動”特別有感。倫敦街頭的激烈抗爭活動,也實實在在影響了市民的出行和生活,當然也包括了我。
另外,英國脫歐的問題拉扯了那麽久,雙方也是怒氣沖沖。
再近一點的香港,反修例引發的社會撕裂,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解決,到現在都還沒有看到任何的曙光,大家也爲香港的未來擔心。
這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還有很多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不同的怒火在對立著。
每個人的立場角度,都可以不一樣,只希望各方能夠找到更平和的方式尋求妥協。畢竟,怒火足以燎原,誰也不希望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