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則將闡明常見專科治療的風險與副作用,協助醫生爲病人提供有用信息,減少溝通不良導致的投訴,希望借此避免醫生爲求自保而進行防禦性醫療。
本地醫學界最快明年將制定一套符合國情的全國准則,闡明常見專科治療的風險與副作用,協助醫生爲病患提供有用信息,減少溝通不良導致的投訴,希望借此避免醫生爲求自保而進行防禦性醫療。
近期兩名醫生因被指沒取得病患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險遭重罰,讓不少醫生猶如驚弓之鳥。其中,私人骨外科醫生林聯安沒告知病患消炎針副作用差點被罰10萬元後,一些醫生索性擡高注射消炎針的價格。
業界也反映,有醫生准備厚厚的同意書要病患簽,或把所有潛在副作用與治療選項都一股腦告訴給病患,對他們進行信息轟炸。
爲避免這樣缺乏互信的醫患關系進一步惡化,衛生部委任檢討獲取知情同意程序的工作小組經過9個月時間、征詢超過1000名醫生意見後,昨天發布報告,提出應更好指導醫生獲取病患同意。
報告建議,由醫學專科學院等專業團體與公共醫療機構聯手,根據各專科的常見治療程序,制定一套符合本地情況的全國准則,列出這些程序的風險和替代方案等,並不時更新信息。
醫生無須絕對遵守這套准則,而是當做參考,並得考慮到病患的具體情況。如果病患有任何問題,醫生也應詳盡回答,最終是否看病得當,是由同行說了算。
國會預計明年中之前修法,更新知情同意的定義。工作小組成員、醫學專科學院書記黃長彥醫生說,這套准則應該會在修法後推出。
新擬議的獲取知情同意理念,可視爲在現有兩種做法之間取得平衡。本地自2017年施行改良版蒙哥馬利測試(Modified Montgomery Test),要求醫生按個別病患的具體情況提供詳盡咨詢,這雖強調病患主導權,但一些醫生覺得這增加工作量,更帶來不確定性。報告指出,這段時間來,醫患之間逐漸喪失信心,醫學界更是彌漫著悲觀情緒。
以往使用的博蘭—博萊索測試(Bolam-Bolitho Test)只依賴一群德高望重醫生來判斷醫療行爲是否構成疏忽。
工作小組聯席主席柯文婷高級律師指出,本地雖然有病患懂得較多,擅于發問,但也有的比較被動,這樣更容易引起誤解而引發糾紛,醫生需要鼓勵他們說出顧慮。
“如果病患不善言辭,心裏有些許擔憂沒有說出來,等到治療過後出現並發症,可能難以接受,對治療結果感到不滿。”
除了醫生該如何獲取知情同意,工作小組也檢討了新加坡醫藥理事會處理投訴案件的程序。
衛生部已接受小組建議。律政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唐振輝說:“這些建議在維護病患與醫生雙方的利益之間,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我們相信醫生確實想要照顧病患的福利,這份報告將給予他們某種程度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