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述一年2019
qīng
青,形容年輕、青年。他們有者以真善美讓人們重新領略世界的美好,
一些則試圖創造他們眼中的美好,無論何者,這群未來主人翁,都牽動著每個時代的脈搏。
青 ,是植物生長之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借以形容年輕,一般把十五六歲至30歲的年輕人稱作青年。這個年齡層的年輕人今年做了不少令人震撼的事,從社會抗爭到推動環保,從東方到西方一波波的“青年震蕩”接踵而來。以“青”來概括這一年是再恰當不過的。
青年震蕩(Youthquake),指的是因年輕人的行動或影響而引發的重大文化、政治或社會變革。100年前,青年所帶來的震蕩曾經在中國發生。那是1919年5月4日,那一代的青年學子在面對國家民族存亡時,發起救國運動,掀起一股反傳統思潮。百年來,五四運動掀起的波瀾沒有平複,今年各地在紀念五四100周年之時,依然爲當年的青年震蕩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各層面的沖擊和影響進行探討和反思。
從新青年、知青、文青,以至近年香港年輕人被喚做廢青(廢物青年),青年被貼上的標簽,反映了各個時代年輕人的面貌以及社會對年輕人的觀感。但無論處于哪個時代,社會大衆對年輕人依舊抱持多一點的愛護和關注,這從香港社會對于連月來的暴力抗爭的寬容可見一斑。
今年6月初,因香港政府要修訂《逃犯條例》而引爆的示威活動,至今已持續五個多月,是一場大家始料未及,拉鋸時間如此之長的抗爭。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另四所大學相關學院,在抗爭首兩個月的示威現場所做的調查顯示,反修例抗爭的參與者以年輕人爲主,其中,20歲至30歲的青年占多數。示威者的教育程度普遍偏高,至少三分之二的參與者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曆。
從一開始的和平遊行,演變到後來的暴力沖突,從大學生和大專生參與罷課,發展到連中學生和小至十二三歲的少年也加入,站在街頭組成抗議人鏈。一些中學生還聲稱是“勇武派”,訴諸暴力沖擊社會來表達不滿。
至11月中,香港的局勢急速惡化。香港中文大學、理工大學等多所學府成爲警民沖突的主戰場,港警在11月11日一天之內逮捕了287人,其中190人是學生,年齡最小的只有12歲。青年示威者甚至與警方在理大校園外對峙,互擲汽油彈催淚彈,事態後來演變至理大成了“圍城”,附近的紅磡海底隧道遭受破壞,封鎖10多天後才恢複運作。
抗爭變得火暴,香港社會陷入撕裂,有的人抗議警察暴力,有的人譴責示威暴力和非理性行爲。以暴力手段提出訴求,最終是解決了問題,還是帶來更多問題?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公布的調查發現,曾參與示威的學生容易産生壓抑感,出現負面情緒,留下創傷後遺症。學生親身經曆、看到或聽到的現場暴力畫面,對他們的情緒有很大的沖擊,有些學生擔心被秋後算賬,不敢對師長講真話;一些年輕人因立場不同而與家人朋友爭吵決裂;另一些人則害怕暴力不敢上街或停止參與示威卻陷入自責愧疚的負面情緒。抗爭還沒有給問題開出藥方,可能已先讓這些年輕人付出了心理健康的代價。
正當香港的年輕人忙著上街抗爭,地球另一端有個瑞典少女則登上了溫室氣體零排放帆船,越過大西洋到了紐約。她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對各國領袖吼出一句名言——“你們竟敢如此?”(How dare you?),她慷慨激昂地呼喚重視氣候暖化問題,呼籲挽救病入膏肓的地球。格蕾塔·通貝裏(Greta Thunberg)的環保主張盡管有待商榷的地方,她以16歲稚齡所做出的事情卻讓人無法忽視她,有如看了一幕真人版的《國王的新衣》,發人深思。她的舉動帶來連鎖效應,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受影響,紛紛關注環保。
藝人馮偉衷今年初在新西蘭參加軍訓時不幸身亡,也在本地引起震蕩。年僅28歲的大好青年驟然離世讓人惋惜,同時也引發人們關注軍訓安全、熱議年輕人處事行事的態度。
生命流逝雖無法挽回,馮偉衷生前熱愛演藝工作、敬業樂業的精神、積極向善向上的品格,隨著他的公衆人物身份繼續發揮正面效應,影響他人。另一方面,我們也期盼事件來龍去脈得以查明,運作漏洞能夠修補,誠如馮偉衷的大哥在軍事法庭下判後所說,“現在不是相互責備和指責的時候,而是思考如何在未來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這一年,我們看見青年的各種面貌,看見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絕望所帶來的破壞力,也看見年輕人失望之余繼續前進的感染力。只要沒有失去努力的理由,青年還是能夠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作者是《聯合早報》副總編輯
1月
藝人馮偉衷到新西蘭受訓,在榴彈炮車內進行維修時遭升起的炮尾壓中,胸腹受重創送院搶救不治。武裝部隊設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出事原因;5月,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在國會公布調查結果。與馮偉衷同車的兩名同袍因行爲魯莽和疏忽導致悲劇發生,在軍事法庭面控,並于11月19日被判罪成罰款。
5月
1919年5月4日由中國青年學子發起的救國運動——五四運動100周年,各地舉辦紀念活動。
8月
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通貝裏乘坐溫室氣體零排放帆船橫渡大西洋抵達紐約;9月23日,她在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發表言辭激烈的演講。
過去幾個月看到參加香港反修例運動的中學生,以及關心氣候變化的16歲瑞典環保少女,我認爲關注環保和民主議題,勇于發聲是好的,但號召學生罷課集會,走上街頭抗議遊行,身爲家長的我無法苟同。
年輕一代要爭取自己的未來,也不要忘了散播正能量;家長和大人也應該以身作則,發揮愛心和善心。
每逢星期天早上,有許多小孩和青少年跟著父母一起參與我們“讓希望活下去”的義工活動,挨家挨戶爲獨居老人打掃飛蟲亂竄的房子,以及幫助貧困家庭解決生活問題。試問新加坡有多少孩子願意犧牲周末來做這些“苦工”?
我一直覺得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太注重學業成績了,培養富有同情心的下一代也同等重要。讓孩子從小就當義工,可以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和人生經驗,也更懂得感恩和知足。
——潘迎芬義工組織“讓希望活下去”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