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點燈
78歲的李桂鸾認爲自己曾看過形形色色的病患,但紅十字會殘疾人士之家的病患讓她感到震驚,毅然選擇留在這裏工作。
她平時主要是幫助住戶清點藥物,督促他們服藥,如果有住戶突然出現健康狀況,她也要決定是否送他們就醫,以及負責觀察和跟進。
住戶們多數無法用語言表達需求,有時李桂鸾細心觀察,做的事情如果符合他們心意,他們還會豎起大拇指稱贊。
現年78歲的李桂鸾曾經當過50多年的護士。她年輕時幫人照顧過嬰兒,也曾在工廠裏的醫務室工作,經驗可謂相當豐富。
可是,當她第一次見到紅十字會殘疾人士之家(Red Cross Home for the Disabled)的住戶時,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裏的幾十名住戶,多數是腦癱病患,他們在出生時因缺氧、高燒或後來經曆了嚴重的事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除了智力受損,不少病患的骨骼生長不良、畸形,四肢翻折彎曲,甚至無法自行翻身。
李桂鸾認爲自己在工作中已見過形形色色的病患,眼前的一切仍讓她震驚,難以忘卻。她毅然選擇留在殘疾人士之家工作,照顧他們,這一做就是15年。
“我覺得自己的生活不錯,身體狀況也很好,是時候回饋社會了。另一方面,從醫院退休後,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看電視和睡覺,很無聊,需要一些事情來打發時間,保持頭腦清醒。”
李桂鸾是殘疾人士之家最年長的一名護士,她平時主要是幫助住戶清點藥物,督促他們服藥。
此外,如果有住戶突然出現健康狀況,她也要決定是否送他們就醫,以及負責觀察和跟進。殘疾人士之家沒有常駐醫生,因此她必須時刻關注住戶們的健康狀況,有時也會餵她們吃東西。
跟這些住戶朝夕相處,自然有很多故事。李桂鸾憶述,曾經有一個開朗樂觀的女孩,和她相處融洽,還相約周末有活動一起去參加。
豈料女孩沒等到周末突然發高燒,一夜後離開人世,讓李桂鸾十分震驚。她後來利用休息日去參加了女孩的葬禮,送她最後一程。
除了女住戶,男住戶們對李桂鸾也頗爲熟悉。他們多數無法用語言表達需求,全靠護士細心觀察,有時李桂鸾做的事情符合他們心意,住戶們還會豎起大拇指稱贊。
李桂鸾提到男住戶吳權耀(27歲)時面露欣慰之色,她透露,權耀是一個不幸卻開朗的孩子,他的媽媽一直坐在輪椅上,爸爸不知所終,只有一個哥哥偶爾會來看看他。不久前他媽媽去世,李桂鸾推著他去了葬禮,雖然不知道他明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但可以看出他很難過。
“他經常會對我笑,我會問他‘媽媽在哪裏’,權耀就會開始畫畫或者比手畫腳,回答我‘在天堂’。”
李桂鸾沒有想過何時退休,如果殘疾人士之家要她退休,她就會離開,畢竟子女都很孝順,雖尊重她的工作意願,卻也給她錢花,生活不成問題,並非是爲了薪水而工作。
“不過我認爲他們需要一個會講華語的護士,我還會講潮州和福建話,方便和說方言的病患家人溝通。”
菲律賓看護
從照顧殘疾者找到滿足感
來自菲律賓的高級看護傑西卡(29歲)已經和殘疾人士之家續約兩次,在來新之前,她從未和殘疾人士有過交集,加之人生地不熟,內心非常害怕。
不過現在,她不僅適應了本地的生活,常常在休息日出外遊玩,還愛上了在殘疾人士之家的工作。
“這裏的住戶都十分單純,只要做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就會覺得開心,這個時候我也會覺得很滿足。”
傑西卡每天須幫住戶們換尿布、洗澡和餵食,辛苦又繁瑣。但她認爲只要認真對待,想著自己做的事可以幫助別人,就能夠不斷堅持下去。
“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留在新加坡工作,還經常督促我要努力盡責。”
難找到看護 住戶才被送到殘疾人士之家
紅十字會殘疾人士之家成立于1952年,前身爲紅十字會殘疾兒童之家,用以照顧患有小兒麻痹症(poliomyelitis)或嬰兒癱瘓的兒童。
1989年,坐落在伊麗莎白村(Princess Elizabeth Estate)的紅十字會殘疾人士之家正式成立,後又在2010年搬遷至現在的麟谷峇魯(Lengkok Bahru)。
殘疾人士之家爲特需者提供住宿、休息和日間托管服務,讓看護者可以在日間得以休息。不過,由于床位稀缺,紅十字會今年4月將日間活動中心遷至裕廊西。
主任謝玉枝受訪時透露,這裏的住戶通常是因較難找到看護者才被送來的,他們的父母也許太過年長或已經去世,兄弟姐妹又沒有能力照顧。
約四成住戶有家人探望
約四成住戶會有家人偶爾來探望,極少數的,已經完全聯系不上任何親人了。住戶年齡介于7歲至55歲,殘疾人士之家一般會照顧他們直到去世。目前也有70多歲的住戶,在這裏已經住了30多年。
“現在這裏的男女成人床位都已幾乎滿員,孩童床位暫時沒有人,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一件好事。”
行政經理黃東員(40歲)介紹,工作人員平時會確保住戶的生活豐富又健康,一般早上起來,護士都會先爲他們洗澡、剪指甲、擦保護皮膚的乳液和換藥,之後帶他們到戶外去看風景曬太陽。
此外,工作人員也會不定期帶住戶外出,去摩天觀景輪、動物園等景點參觀,或者是邀請義工來爲住戶表演節目。
“腦癱患者的壽命一般來說還是不錯的,若照顧得好,活過70歲沒有問題。他們雖然無法表達,但也有自己的情緒,對于自己執著的東西,他們會生氣甚至抓狂。我們每一名工作人員都要充分了解住戶們的習慣,盡量讓他們擁有較高質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