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就從菲律賓來我國當護士的凱瑟琳,今年打算申請入籍我國。“我感覺這裏就是家,我幾乎一半的人生都在新加坡度過。比起原來菲律賓的國籍,我覺得自己更像個新加坡人。我的心、我的愛好、我的工作都在這裏。”
24年前從菲律賓到新加坡的護士凱瑟琳,在本地嫁給了馬來人並入了回教。兩人12歲的女兒在學校學習的第二語文是華文,參加的課外活動是印度舞蹈。這名新移民一家三口體現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猶如新加坡的縮影。
這是凱瑟琳·泰薩羅娜(Katherine Tesalona,46歲)來到新加坡之前,從未想過會出現的情景。
1996年,她接受護理教授的建議,在畢業後申請到新加坡當護士。她當時才22歲,對新加坡一無所知,只知道新加坡人口多數是華人,根本不知道還有馬來人和印度人。
初到新加坡,她被安排到新加坡中央醫院工作,並與數名菲律賓護士住在一起。她們相信是醫院從菲律賓引進的第二批護士。
凱瑟琳大學時雖然以英語學習護理,但到了新加坡,每個人說的都是新加坡式英語,腔調也不同,令她滿頭霧水。就連她熟悉的醫療名詞也與本地醫院所使用的詞彙不同,一切都得重新學起。幸好,同事們都很有耐心地幫她與病患溝通,逢年過節時也會邀請她一起慶祝,讓她逐漸認識新加坡。
凱瑟琳原本只打算在新加坡短暫逗留,但是這一切因爲認識她的另一半而改變了。
一個玩笑成就一段姻緣
她憶述,來到新加坡一年後,有一天一名男子突然上門,聲稱要檢查護士們的擁擠居所,嚇壞她們。“那時候我們都很單純,擔心得因此搬到外住。過了一陣子,他才承認是我們一名室友的朋友,兩人串通好跟大家開個玩笑!”
她因此認識了丈夫安華·莫哈默(Anwar Bin Mohamed Yusoff,69歲,課程顧問),並在朋友的撮合下開始約會。他們交往約八年後,最終在2005年結婚。
安華是馬來人也是虔誠的回教徒,年齡比她大23歲,兩人背景完全不同。信奉天主教的凱瑟琳並沒因此退縮,她認爲只要相處得舒服自在,就不必介意背景不同。她上了回教課程了解這個信仰,兩人交往約兩年後,她便決定改而信奉回教。
她說:“我覺得宗教都教導正面價值觀,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
新的宗教信仰意味著新的生活方式,她得吃清真食物、每年禁食守齋戒一個月、工作時間外也得一天祈禱五次。“剛開始時,覺得有些挑戰性,但身邊也有不少回教同事,他們都很幫我,有什麽疑問都能請教他們,讓我漸漸融入新的宗教文化。”
據安華透露,妻子的同事會邀請她參加馬來婚禮、到回教徒聚集的地方,解釋回教徒的生活方式和打扮等,讓她適應新生活。
兩人決定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如今他們的12歲女兒已升上中一。凱瑟琳坦承,由于年長的父母都在菲律賓,她曾考慮回到菲律賓,但是因爲女兒和妹妹都在這裏,她仔細考慮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新加坡。
“我感覺這裏就是家,我幾乎一半的人生都在新加坡度過。比起原來菲律賓的國籍,我覺得自己更像個新加坡人。我的心、我的愛好、我的工作都在這裏,所以我真的希望繼續在新加坡生活。”
已在2004年成爲我國永久居民的凱瑟琳,打算今年申請公民權,希望長期把新加坡視爲家。
進修不怠 從助理變導師
從最低的醫療助理做起,凱瑟琳因表現良好獲得醫院獎學金進修,10多年後成爲新加坡中央醫院的首名菲律賓籍臨床護理導師,成爲其他護士眼中的楷模。
剛到新加坡時,凱瑟琳是醫院的醫療助理,她後來憑著勤奮的精神和用心一步步升職。她的上司認爲她很有潛質,2008年讓她在醫院的獎學金計劃下全職修讀助産專科文憑,隔年還半工半讀,完成護理文憑課程。
修讀專科文憑時,她的女兒才大概八個月大,但是這名進取心強的護士並沒因此逃避挑戰。因爲不斷進修,她在2015年被委任爲臨床護理導師,是第一名在中央醫院擔任這個職位的菲律賓人。
消息很快傳開,凱瑟琳透露:“有些不認識的菲律賓護士在醫院看到我(的名牌)時,都會主動打招呼,說他們爲我感到驕傲,讓我非常感動。”
除了護士的日常工作,凱瑟琳也經常參加提升護理素質的學習項目。事實上,她剛到新加坡的第一年,就已經這麽做了。
醫院原本沒有設下探訪時間,訪客因此能隨時走入病房,打擾病患休息。爲此,她和團員決定推行探訪時間段,幫助病患控制訪客流量。如今訪客到醫院時,都會聽到以四種語言通知探訪時間的廣播。
透過醫院的安排,她也義務到一些年長病患的住家打掃,確保他們有舒適的環境休養。熱愛護理工作的她也是社區護理理事會的會員,定期到民衆俱樂部等進行宣導,預防年長者跌倒。
工作之余,她在朋友的介紹下帶女兒到社會服務團體“願之心”當義工,她們會在廚房幫忙准備食材,讓弱勢群體享用豐富的餐食。
談及爲何願意抽空當義工,她回答道:“我每天接觸病患,有時候也會跟他們聊起他們面對的挑戰。我真的很同情他們,特別是沒有人照顧的老人家。因爲了解他們的問題,我更想要幫助他們,爲他們帶來歡樂,同時也回饋社會。”
【六之一,本文由通訊及新聞部呈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