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鎮
2019冠狀病毒來勢洶洶,讓世界措手不及。這場前所未見的疫情,讓一般民衆從原先搞不清楚供應鏈幹擾是什麽意思,到因爲一度人人搶購,導致手術口罩不是漲價就是缺貨,而頓時有了切身的體會。供應鏈影響上至國家政府,下至商家百姓。
作爲蕞爾小國的新加坡,能否在當前備受考驗的全球供應鏈中維持優勢,甚至在成型中的新供應鏈格局中扮演積極角色?
《悉看大勢》專題系列,深入淺出剖析全球財經格局、商業及科技趨勢最新發展,探悉因果,瞻望未來。本期專題聚焦攸關國家戰略、企業營運和人民生活的全球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曆經數十年建立起來,逐漸形成一個相對順暢的過程,讓世界各國在最具成本效益的範圍內,按能力各取所需和獲取利益。
在各國維持和睦關系期間,供應鏈運作正常。不過,自美國2018年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供應鏈受到的幹擾情況開始顯現,也暴露出供應鏈的一些弱點。
例如,原本重視效率卻比較忽略瓶頸風險的准時制生産方式(Just In Time)頓時因某個供應鏈環節受幹擾而承受巨大壓力,而過于依賴單一供應來源的模式也開始顯得不可靠。
一些國家和企業開始調整供應鏈網絡,將生産基地多元化以分散供應鏈風險,包括考慮或執行“中國加一”的生産方式,以及增加在本區域尋求供應的做法。
國家和企業提升自身韌性意識的覺醒,以及數碼化等顛覆性科技的崛起,也推進了這個進程。然而,騰空殺出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以及隨之而來各國的封城、安全距離規定和出行限制等防疫措施,加上經濟衰退迫在眉睫和對冠病來源的追究及指責,讓地緣政治和貿易緊張關系再度升溫,加速供應鏈布局的轉變。
冠病給供應鏈帶來的挑戰之艱巨,在于它不僅造成供應面的震蕩,也在需求面引起震蕩,可謂兩面夾攻,禍不單行。
新加坡小國寡民,對進口高度依賴,但站在風口浪尖應付這場供應鏈危機時卻顯得沉著。一場冠病,也讓新加坡看到新供應鏈格局中的機會。
談到供應鏈幹擾的沖擊,新加坡制造商總會會長符標熊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全球對冠病19的反應因國家而異,甚至在每個國家內部采取的措施也因疫情傳播情況各異而有所不同。由于無法確定和預測貨物的流動和可供使用的人力,結果影響了上遊和下遊供應鏈。”
中國最初的全面禁令使得關鍵原料的生産線停擺,這些都是許多公司進口到東南亞進行二次加工所需的材料,這造成手頭上沒有材料庫存進行緩沖的公司,擔心無法履行訂單。
“隨著世界各地開始傳播冠病和啓動防疫措施,供應進一步受限,就連尋找替代供應來源,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雖然成本更高和交貨時間更慢。”
不過,他指出,幸好我國能夠同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因此必要産品的生産和某些原料的供應仍然持續。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教授帕迪·帕德瑪納罕(Paddy Padmanabhan)指出,冠病是史無前例的危機,帶來的後果巨大。
“疫情表明現有的供應鏈系統仍在操作,但表現已不如前,須要做出一些改變。我認爲,未來將不再一樣。不論是消費者的行爲、企業之間的互動,還是政府與人民和企業之間的互動,甚至與其他政府之間的互動,將出現迥然不同的局面。”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商業分析與運營管理系副教授吳培源受訪時表示,企業將會把風險管理考慮在內,即使這樣做成本較高。
供應鏈新布局 爲我國及區域帶來新機遇
許多人關注,隨著全球供應鏈布局的轉變加速,我國是否能夠掌握和加強自己的優勢,在可能出現的新供應鏈格局中占一席之地?
貿工部發言人表示,盡管我國未能完全免于全球供應鏈面對的壓力,但我國多管齊下的策略,確保供應維持韌性。 這包括資源多樣化、增加庫存、增加本地産量、與主要供應商簽訂長期合同,以及與志趣相投的國家共同支持全球貿易體系。
貿工部長陳振聲早前宣布,疫情一度導致口罩等醫療物資短缺,我國將自主生産手術口罩,滿足本地醫護人員需求。
本周二(5月26日),他在國會指出,隨著我國適應新環境,將有機會迎合未獲滿足的需求,以及加入新形成的供應鏈。供應鏈布局轉變也不代表各國會徹底和中國脫鈎。
“這種轉變不是零和遊戲。即使像美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也從中國轉移生産線,中國公司也正在走向國際,並將更多的生産轉移到東南亞。
“這將爲像我們這樣的區域經濟體提供新的機遇,反過來加深東南亞與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
陳振聲強調,隨著外國企業分散供應鏈和尋求安全港,我國作爲受信賴的金融和物流中心與人才和知識産權的安全港,將能夠掌握其中的機會,繼續加強我國在全球供應鏈所扮演的角色。政府正協助公司和員工掌握這些轉變。
吳培源教授指出,隨著世界經濟接下來開始回暖,貿易流量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但即使方式改變,貿易和金融也會繼續,這將是我國繼續發揮作用的地方。
華僑銀行經濟師林秀心說:“新加坡的優勢在于我們致力于開放和自由貿易,與外國投資者和跨國公司建立信任與良好的長期工作關系,以及能夠找到志趣相投的經濟體實現共同目標。我們也擁有充足的財政儲備。”
大華銀行(UOB)經濟師顔聖充則認爲,即使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布局未必會有重大轉變,但必要的基本醫療産品的生産和出口供應鏈,將可能出現新分支。
他認爲,新加坡處于有利位置,可爲醫療科技、優質醫療産品等領域的研究做出貢獻,這反過來將能推動我國的整體經濟。
冠病疫情蔓延全球,彰顯各國協調和統一對策的必要。盡管地緣政治和貿易緊張關系因冠病而加劇,但許多國家在疫情時期也意識到供應鏈彼此依存的本質,而表現出互相合作、同舟共濟的精神和舉動。
其中,我國與亞細安以及中國、日本和韓國領導人發表了聯合聲明,呼籲加強區域合作和抵禦冠病的努力。
我國也同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緬甸和新西蘭等10國發表聯合部長聲明,承諾維護供應鏈的開放互通,確保醫療用品等必需品繼續流通。
我國也堅定扮演加強區域一體化的角色。陳振聲說:“我們的立場必是促進更大的區域一體化和全球相互依存,而不是試圖把未必最有效率或可持續的國內生産活動最大化。”
對此,帕德瑪納罕教授說:“冠病顯示出供應鏈中的某些部分可能須要加強,不僅消費者須要吸取這個經驗,企業、機構和政府也要吸取經驗。
“因此,我認爲冠病之後,各方將有更多理由進行協作。”
供應鏈受幹擾 會導致物價上漲
冠病期間,供應鏈受到幹擾造成各國搶購商品,以及我國積極尋求替代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物品價格上揚。
經濟師林秀心指出,新加坡是小國,制造業和服務業對投入品(inputs)和人力的高度依賴,意味著全球供應商在資源緊張時期可能會認爲新加坡願意支付更高價格。
“國人已經感受到全球供應中斷的影響,他們可能會爲某些商品和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另外,面對經濟衰退工資期望和工作保障的威脅,他們可能也會束緊腰帶。”
陳振聲不久前就提醒,政府將通過多元化供應來源、加強物資儲備等渠道保障新加坡物資供應。但這意味著一些商品價格可能無法避免上漲,國人也要以開放心態接納來自其他供應國的替代産品。
冠病疫情料繼續影響進口糧食價格
防疫措施造成農耕周期被打亂等因素,也可能對物價造成影響。
鄧炳祥教授說,在亞洲,大米等農作物的種植有固定時節,可是種植周期如今卻因停工被打亂,一些國家也提高購買量,導致大米價格上漲。
“這些最終將轉嫁給大米進口國的消費者。除了冠病,還有許多因素可能降低許多出口國的農業産量,這都有可能提高新加坡的糧食價格。”
最新的4月份通貨膨脹數據顯示,本地食品價格同比上漲了2.1%。盡管如此,由于需求下滑、油價下挫等因素,整體通脹跌至負0.7%,意味著其他物品價格下滑,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食品價格上漲對國人的負擔。
食品多元采購 貨源影響不大
盡管全球食品供應鏈在疫情期間承受巨大沖擊,但本地食品供應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目前,我國從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食品。冠病未在本地和全球蔓延之前,我國已開始同本地食品商會和各國積極溝通,確保糧食供應不會中斷。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系研究院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兼職高級研究員鄧炳祥教授受訪時說,就記憶所及,這是全球食品供應鏈首次受到同一幹擾因素(冠病)的破壞。各類食品和農産品的供應鏈,也同時受到沖擊。
“令人驚喜的是,到目前爲止,新加坡成功避免供應鏈受嚴重幹擾而造成的糧食短缺情況。這要歸功于我國的長期計劃和策略,以及有效推動采購、食品物流、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治理體系,以確保食品安全和穩定。”
果菜出入口公會會長鄭謙木表示,即使供應國封城,來自這些國家的貨源並沒有受到限制。其中,通過陸路進口的果菜未面對阻礙,只有空運的果菜因每周趟次減少而受到影響。
不過,他比較擔心的是,由于本地疫情期間對果菜的需求減少,影響了供應國的銷路,這些供應國未來不知是否會因此減産。
新加坡肉商聯合會主席郭志強受訪時說,肉類供應面對的幹擾主要是一些航班延遲或取消,以及阻斷措施造成人力短缺。除了澳大利亞的冰鮮(chilled)肉類供應初期受影響以外,來自其他國家的供應未有顯著幹擾。這是因爲入口商從世界各地進口冷凍肉類,海運也未中斷。
貿工部、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人力部和新加坡食品局(SFA)采取了許多步驟,把幹擾降到最低。商會會員也聽取建議,增加冷凍肉類庫存以及供應來源和物流選擇。
新加坡漁業工商聯合會會長陳宥年說,雖然空運海鮮受影響,但由于餐館和酒店的需求下跌,因此供應未受到幹擾。盡管新鮮海鮮供應比較缺乏,但冷凍海鮮的供應持續。冠病也加速食品進口商向數碼化的轉型。受訪商會表示,疫情期間,許多商品進口商和供應商都紛紛采納電子商務來增加業務。
環境及水源部發言人受訪表示,我國通過三項國家戰略確保糧食安全,即多樣化的食品進口來源、加大力度發展農業糧食生態系統並增加本地糧食産量,以及協助本地公司向海外發展。
中長期擴大本地糧食生産
目前,我國的糧食産量不足需求的10%。爲了減輕由于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等挑戰而造成的糧食進口幹擾風險,我國計劃在2030年之前,利用本地生産的糧食來滿足我國30%的營養需求,以達成“30 x 30”目標。
冠病疫情讓“30 x 30”願景更顯重要。今年4月,新加坡食品局投入3000萬元成立“30×30快捷”津貼,計劃在下來六至24個月協助業者加快提高本地雞蛋、葉菜和魚的産量。本月初,食品局也爲九個建屋發展局多層停車場頂層務農空間招標,提供業者另一耕種蔬菜及其他農作物的場地選項,以及進行包裝和儲藏等用途。
這項計劃提倡城市和中心地帶的城市農業,讓糧食生産離住家更近,並提高公衆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
食品供應鏈幹擾,也引發其他國家有關新糧食系統和縮短糧食供應鏈的討論。
鄧炳祥說,這意味著各國生産更多自己的食品,以及推展更多可持續的耕作方式。
“不過,國家可做的有限,特別是考慮到所在地理位置的糧食生産能力,以及國民不斷變化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