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觀察
yeoch
@sph.com.sg
每年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這一天,著名的香榭麗舍大街會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上千名法國士兵列隊從凱旋門出發,伴隨莊嚴的軍樂邁向協和廣場。
前年我有幸觀賞儀式,無可否認的,這個延續140年曆史的傳統,即使放在今日仍振奮人心。但法國昨天宣布,出于對冠病疫情的考量,將取消今年的閱兵儀式。
疫情籠罩,促使各國謹慎評估年度大型活動,我國也不例外。如議員洪維能(裕廊集選區)所說,今年的國慶日將不像過去54年那樣,擁有閃耀且盛大的慶典。
國防部長黃永宏昨天在國會答複議員提問時透露,早在病毒阻斷措期之前,他就拒絕了照常舉行慶典但縮小規模的提案,認爲應爲最壞的情況做准備,改爲居家慶祝。
盡管國人無法如往年般出席國慶慶典,但國慶慶典籌委會選擇保留向來被視爲傳統的國慶禮包。這個決定卻招致一些民衆的批評,被認爲是無謂的浪費。
對此,黃永宏昨天嘗試從更高的精神層面去闡釋國慶禮包的意義,提醒人們不要小觑禮包鼓舞士氣的作用。這個成本僅2元4角的禮包,頓時被賦予更多層次的意涵。
黃永宏提醒國人應慎防被沮喪情緒所淹沒,或允許個人好惡分裂彼此。擁有不同關注點的群體,若執著于爭取自身目標,那將削弱國人之間的共同基礎。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番話說得過重,但它凸顯在一個日益講求協商的時代,政府必須掌握的微妙平衡術。什麽情況下應咨詢民意、咨詢過程中要如何避免只聽見一部分較響亮的聲音?
當今世界,人們未必指望有個不犯錯的政府,卻絕對害怕有個聽不見他們的聲音的政府。
工人黨非選區議員陳立峰參與預算案辯論時就提出,冠病帶來的顛覆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政府敢斷言,他們過去的經驗,可以爲不確定的未來提供有用的指引。
“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裏,許多擁有不同想法的人士,爲共同利益協商後制定一致的解決方案,必然是首選。”
這自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百家爭鳴的局面若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衆口紛纭。決策過程固然需要不同的聲音,但這些聲音應該是理智且溫和的,能夠充分理解政策決定的權衡取舍,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溝通工作。
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昨天就批評,政府圍繞冠病的溝通工作不夠坦率,尤其是圍繞我國處理危機方面的局限和不足。
他舉例說,其他國家在征召口罩供應線時,我國卻沒這麽做,原因或許是爲顧及未來,以讓國際公司始終將我國視爲可靠的經商之地。畢丹星說,這想必是個艱難的決定,但政府卻沒解釋,而是任由公衆隨意推斷政府的立場。
後冠病時代,危險與機會並存,我同意必須培養有見識的國人,才能共度風浪。
還記得疫情來襲前,第四代領導班子曾提出在協商之外也得協作,我國在解封第四天通過了堅毅向前預算案,幾乎所有參與辯論的議員都強調國人須團結一致,在轉型過程中盡己之力。
回到國慶禮包。黃永宏昨天發言後,向來提倡環保的議員黃國光(義順集選區)在補充詢問時透露,自己過去六個月與國慶慶典籌委會合作,努力收集綠色組織的反饋,並在當天早上與他們視訊,說明禮包的內容。
協商有道,才能確保政民關系不至于失衡,走向專制或民粹兩個極端。但會說話也還得會做事,國人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而必須比以往更具行動力,卷起袖子來創造自己理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