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周爲你解碼房地産交易,掌握買賣過程、機遇和最新消息。
小型公寓一般指面積小于50平方公尺(約538平方英尺)的單位,大約2007年、2008年開始在本地盛行。
今年2月,位于市區密駝路(Middle Road)的私宅項目The M一開盤就售出380個單位,登上該月銷售冠軍。該項目522個單位中有233個面積介于409平方英尺到527平方英尺的小型公寓。銷售佳績除了售價在該地區有競爭力,也顯示小型公寓不論自住或出租,都有一定需求。
小型公寓最大的優勢是單位價格較低。以500平方英尺的單位來說,市區以外的大衆化項目平均尺價低于2000元,買家即能以低于100萬元入手。這對財力有限但又希望享有私人公寓設施的人士,是最可負擔的選項。
不過,買家須了解,以尺價計算,小型公寓其實比面積大的單位更貴。
以The M爲例,4月份售出一個面積743平方英尺的單位,成交價169萬元,尺價2282元;另一個463平方英尺的小型單位,成交價115萬元,但尺價2477元,貴了超過8%。就算考慮其他因素包括位置、樓層等,差距仍明顯。
市區以外,淡濱尼的荟錦嘉園(The Tapestry),5月份一個面積926平方英尺的單位成交價124萬元,尺價1345元;另一個面積441平方英尺的小型單位成交價69萬元,但尺價1563元,貴了16%。
小型公寓因爲小,所以較易打理,長期維持成本也較低。但小本身卻也是個問題。
買家須考量較小的居住空間與中長期家庭規劃是否吻合。近年來,小型公寓的設計已經更善用空間及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空間局促的不便。單身人士或不打算生小孩的夫妻,住小型公寓問題不大。如果打算生小孩,中長期可能須更換居所,意味著須面對房地産市場漲跌的風險。
市場下行時,小型公寓脫售或出租的難度可能比一般公寓大。目前市面上小型公寓的供應量不少,潛在買家卻不如一般有家庭的組屋提升者多。外國買家和租戶的需求一般也會下跌。
若想在項目完成前通過樓花轉售(subsale)套利,小型公寓的需求也因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而受到抑制。
政府兩度限制 小型公寓興建數量
小型公寓當年從市區開始風行。過後,房地産商因應市場需求及更大的利潤,也在市區以外的大衆化項目推出更多小型單位。
房地産網站平方尺研究的統計顯示,發展商在2012年賣出3104個小型公寓,爲曆年最多,市區跟市郊各占一半;去年銷量達1823單位,市區和市郊也各占一半;今年截至5月的銷量則爲467單位,當中六成在市區。
市區重建局在2012年底規定,市區以外的項目可興建的單位數量,最多爲項目總樓面面積(Gross Floor Area)除以70平方公尺(約753平方英尺),間接限制發展商可建造的小型公寓數量。有關條例在2019年初,進一步收緊爲總樓面面積除以85平方公尺。
總的來說,小型公寓可滿足特定族群的需求,但並非適合多數人的主流選擇。買家要入手前,應問自己:小型公寓真的適合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