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
專版
中小
企業
本專版每逢星期四刊登。歡迎商團提供資訊,請傳真到63198125或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至今已在全球造成數十萬人死亡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將在人類曆史上留下印記。我們如何對抗疫情,也將成爲曆史的一部分。
新加坡企業發展局( ESG)的數據顯示,目前本地有超過300家生物醫藥起步公司,其中40多家本地企業正在發展新的解決方案,協助對抗疫情。除了疫苗、呼吸機,另有不少公司發展遠程會診、遠程監控,以及隔離管理等系統。本系列訪問了四家提供不同解決方案的公司,請他們分享如何參與對抗疫情。
醫療創新
科技抗疫
系列
呂愛麗 報道
在抗疫期間,有醫護人員在前線沖鋒陷陣,也有人負責顧好大後方,王恩厚應該是後者之一。
王恩厚副教授是一名已有將近30年經驗的合格醫生,目前是新加坡國家心髒中心心內科高級顧問醫生。
當冠病疫情在我國暴發期間,他所研發的全國首個無線遠程心電圖監控系統Spyder,在必要時有可能成爲對抗疫情的重要裝置之一。
研究顯示,17%的冠病病人會出現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王恩厚指出:“有時這樣的情況是很危險的,病人卻未必能察覺到”。
此外,有案例顯示采用抗瘧疾藥物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治療冠病,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副作用。
在必須保持安全距離的疫情期間,王恩厚說,遠距離監控系統是最好的選擇,“若有必要,Spyder隨時都可以派上用場”。
Spyder雖未被啓用,王恩厚不認爲這是壞事。他指出,本地很大部分的確診病例都是客工,“他們比較年輕,出現的症狀也相對較輕”。
不過,Spyder在疫情期間依舊發揮了它重要的角色。王恩厚說:“我們還是有心髒疾病病人須要照顧,尤其在阻斷措施期間,只有重症病人允許到醫院接受治療,無法前往醫院的病人怎麽辦?”
遠程照顧心髒疾病病患
這也是王恩厚大約于10年前開始投入研發Spyder、創辦Web Biotechnology的初衷。
他指出,心髒病專科醫生可以根據各自的專長分爲三大類型,業內一向以“水管工”、“電氣技工”,以及“畫家”來形容他們。
王恩厚說:“我就是‘水管工’,專長是介入心髒病學(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這領域的醫療技術包括心髒導管插入、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支架置入,以及緩解動脈阻塞等。
在診斷病人是否須要進行這些手術以前,病人必須先完成動態心電圖檢測(Holter)。王恩厚認爲,即使科技日新月異,許多醫院所采用的設備,對病人而言依然不是很友善。
他透露,國家心髒中心每一年進行的動態心電圖檢測大約有6000病例,“每一次從預約到獲得診斷結果,都得等上好幾個月。”不僅如此,傳統的動態心電圖檢測設備每一次只能記錄一天的心電圖數據,病人還得親自到醫院領取設備,隔天再送回醫院下載記錄,“對老人家來說,這有點過于舟車勞頓”。
而且,傳統的動態心電圖機重量約爲250克至500克,“有病人開玩笑說,穿戴起來就像一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王恩厚于是希望開發設計一款輕巧,並能通過無線遠程監控來完成心電圖檢測的穿戴設備。
他征得國家心髒中心的同意,每周撥出30%的時間投入創業研發。
當王恩厚于2009年成立Web Biotechnology,除了一名匿名合夥人,公司就只有他。他說:“這10年來,創業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10年前,數碼醫療是非常陌生的概念,我們在研發期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找不到適任的技術人才。”
找到了適合的技術人才,王恩厚發現,如何讓對方接受和落實他的想法,又是一大挑戰。 花了兩年完成産品的原型,王恩厚再花兩年取得本地和歐洲的監管批准,直到2015年才開始進入商業化階段。
創業第15年終可望獲利
“我們目前在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市場都取得不錯的成績,Spyder已被1萬4000多名患者使用,每位患者平均記錄3.5天的心電圖數據,這顯著增加了發現異常心律的機會。”王恩厚說,他一直留在國家心髒中心服務,一方面是公司還未到自給自足的階段,另一方面,親自面對病人是了解病人需求的最佳途徑。
他估計,公司到了明年中應該有望獲利,“我們的業務在疫情期間穩健增長,這期間更凸顯了遠程醫療的重要”。
爲了協助病人得到應有的醫療照護,王恩厚指出,醫生或醫院可以安排將Spyder配送到病人家中,所有數據都馬上傳送到醫院的系統,再由醫生及時監控和評估。
與傳統的動態心電圖機相比,Spyder僅重49克,可以由患者在家自行管理,遠程監控患者長達14天的心律。
盡管業務不受影響,公司若要進一步拓展新市場,資金是最大的困難。公司于2018年獲得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的一筆種子資金,之後也有數名本地心髒科專家對公司進行投資。王恩厚說,估計是疫情的關系,投資者目前比較保守。
若能獲得資金,公司希望開拓美國和中國市場。
王恩厚透露,公司也已著手研發新産品。“據觀察,目前有80%的孕婦都出現假臨産的情況。 我們開發了一種檢測設備,可幫助醫生更准確地掌握孕婦是否應該到醫院接受分娩。 目前,新設備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未來若結合人工智能(AI),王恩厚希望做到准確預測病人的患病概率。他說:“我們已有不少數據,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挖掘的潛能。”
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