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一系列的企業新聞令散戶投資者看了驚心膽戰。截至6月底,新加坡航空公司(SIA)一個季度的淨虧損高達11.23億元。同期,吉寶企業(Keppel Corp)的季度淨虧損6.97億元。此外,凱德集團(CapitaLand)發出業績預警,指上半年的淨利將下跌85%至95%。
與此同時,金融管理局上星期三(7月29日)宣布,在這個經濟不確定的時期,爲了加強銀行的韌性以及放貸能力,本地銀行在本財政年度的派息額,不得超過上個財政年度派息額的60%。此外,銀行應爲股東提供以股代息的選擇。在4月間,金管局已規定本地銀行不得回購股票,但它當時認爲沒有必要限制銀行的股息派發。
在本地股市,銀行股被視爲穩定的收益股。它們的曆史股息收益率高達6%至6.5%。在金管局的新規定下,本財政年三大銀行的股息收益率將降至3.6%至3.9%之間。
在消息宣布後,三大銀行的股價上星期四應聲下跌,創下3月以來的最大跌幅。星展集團(DBS)與大華銀行(UOB)將在星期四(8月6日)公布業績,而華僑銀行(OCBC)的業績則在星期五(8月7日)出爐。由于三大銀行在海峽時報指數的權重接近40%,因此它們的業績與股價表現,將影響本地股市的投資情緒。
一般預料,低利率環境將進一步壓縮銀行的淨利息收益率(利息收入減掉利息支出後與生息資産的比率),從而擠壓銀行的利潤。此外,冠病疫情與阻斷措施導致經濟停擺,不少企業面對資金周轉以及償債能力的問題,因此銀行的壞賬問題備受關注。
金管局上星期透露,截至6月底,本地三大銀行的房屋貸款中,有超過150億元的房貸延後支付本金與/或利息,這占總房貸的10%。同期,在中小企業400多億元的抵押貸款中,延付貸款總額超過114億元。
從這個角度而言,金管局要求本地銀行停止回購股票以及限制股息派發,以加強它們承受經濟沖擊的能力,可說是用心良苦。不過,銀行無法回購股票,一旦股票遭受賣壓,它們將無法扶持股價。此外,削減股息也導致銀行的防禦性魅力褪色,並影響它們的估值,從而對股價造成下行壓力。
銀行股不是唯一削減股息的板塊。房地産投資信托(REIT)原本必須將至少90%的盈利以股息方式回饋股東,但由于冠病疫情的沖擊,金管局允許它們延遲一年實施這項規定。根據《聯合早報》的統計,在發布最新季度業績的21只REIT中,15只的股息額下跌。
除了削減股息,上市公司也面對資産大幅度減值(impairment) 的壓力。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制局以及新加坡交易所監管公司最近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部以及管理層,確保資産的價值反映疫情的沖擊,以避免高估它們的公允價值。
吉寶企業總裁盧振華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由于監管當局的要求,集團聘用了專業公司評估岸外與海事業部門的資産使用價值,並爲此做出高達9.19億元的資産減值,從而導致集團在第二季度淨虧損6.97億元。
上市公司減股息保現金 影響小投資者股息收益
另一方面,新航在發布業績時表示,它的11.23億元虧損中,有4.64億元是按市價計算的燃油對沖虧損。它預告,集團在下個季度將爲總值約10億元的A380飛機“大幅度減值”。
對于吉寶企業小股東而言,吉寶企業大刀闊斧爲資産減值,可能導致他們無法從淡馬錫控股的收購計劃中受惠。淡馬錫控股目前持有吉寶企業20.45%的股權。去年10月,它獻議以每股7.35元收購吉寶企業的部分股權,以將持股權提高至51%。這項總值41億元的收購計劃附帶的條件包括吉寶企業的12個月淨利不能少過5.569億元。
淡馬錫控股委任的財務顧問摩根士丹利表示,吉寶企業截至今年6月底的12個月虧損1.647億元,因此沒有達到收購的條件。它指出,淡馬錫控股將在8月31日之前決定是否豁免這個條件。如果不豁免,收購將告吹。
淡馬錫控股去年提出收購前夕,吉寶企業最後交易價是5.84元。由于淡馬錫控股的收購計劃可能生變,吉寶企業最近受到賣壓,上星期四最後閉市價跌至5.40元。
至于新航,它在5月底發行附加股以及強制性可轉換債券(MCB),籌集88億元。如有需要,它在15個月內准備再發行總值62億元的MCB。
由于資産減值反映在損益表上,接下來將有更多公司的業績因資産重估而賬面盈利受到沖擊。凱德集團的業績預警指出,它的淨利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受到旗下兩家REIT資産重估虧損所拖累。它將在8月7日公布業績。
資産減值對重資産的公司如房地産股以及REIT的影響較重大。此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顯示,美國的銀行當時因持有大量的次貸抵押與債券,在按市價計算(mark-to-market)後,導致它們出現巨額的虧損,並引起金融市場的恐慌。
疫情當前,上市公司爲了保留現金而削減股息或以股代息,影響了小投資者的股息收益。此外,上市公司按市值重估資産的虧損,也直接或間接影響股東的價值。尤有甚者,先是新航,接著是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都發行巨額附加股或債券,向股東要錢。
上市公司的高管在發布業績時異口同聲表示,營運前景充滿挑戰,而且能見度低。處于投資鏈最下端的小股東,在投資所謂的“藍籌股”時以爲萬無一失,現在也只能徒呼奈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