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航空業的疫情烏雲未散,但已露出一絲曙光。今年6月,新加坡和中國六個省份開通了快捷通道,爲重啓航空旅遊邁出第一步。之後,我國相繼與其他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日本和韓國等落實了互惠綠色通道安排,恢複必要的公務和商務行程。
新加坡也單方面向新西蘭、文萊、越南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除外)旅客開放邊境。本周四,我國宣布與香港原則上同意建立雙邊“航空泡泡”,開通往返兩地的所有旅遊,檢測呈陰的旅客抵境後無須隔離。
天未放晴,但新加坡已准備逐步打開國門,本地人准備好迎接旅客了嗎?恢複飛行又有哪些期待與擔憂?
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爲,新加坡應放慢邊境開放速度,甚至不應讓任何旅客入境,僅約兩成受訪者認爲應加快速度或全面開放邊境來振興經濟。
我國自6月起逐步放寬特定邊境措施,陸續同中國、新西蘭、韓國和日本等實行互惠綠色通道等雙邊安排,恢複與這些國家的必要往來。
《聯合早報》在本月13日和14日,就開放邊境的課題展開網絡和街頭調查,共有385人參與。
調查結果顯示,31.7%的受訪者認爲,我國應放慢邊境開放速度,另有約12.5%受訪者認爲,由于疫情變數太多,不應讓任何旅客入境新加坡。
相較之下,有31.4%認爲應保持目前的開放速度,認爲應加快或全面開放邊境的則占19.5%和4.9%。
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亞太學會會長淡馬亞(Paul Tambyah)教授受訪時指出,要在防止病毒再次入侵我國及盡快開放邊境重振經濟這兩者之間做抉擇,並非易事。不過,考慮到新加坡非常依賴國際貿易和旅遊業,一些人也可能因無法出國悶出病來,我國應開放邊境。
“我們可以密切留意最新情況,並接受可能會有旅客把病毒再次帶入新加坡的風險,不過如果能夠盡快找出這些病患,並在形成傳播鏈前將他們隔離治療,那或許我們就能夠以更快的速度開放邊境。”
僅12.7%認爲旅客不必隔離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方案主任林方源副教授則認爲,我國可以繼續根據風險評估來制定對個別國家的邊境條例。“如此一來,高風險國家的旅客同樣能入境我國,只不過須接受更嚴謹檢測,並遵守更嚴格居家通知規定。”
值得一提的是,只有12.7%受訪者認爲入境旅客抵新後,不用隔離也安全;13.2%認爲要隔離,但不必超過兩天;35.6%認爲應隔離最長七天;31.2%則認爲隔離期不應超過14天。
至于決定出境旅遊時,47%的受訪者表示在當地等待拭子檢測結果時,不希望被隔離;31.2%願意接受隔離最多兩天;14%可以接受最長七天隔離;願意接受最長14天隔離的受訪者僅占6.2%。
林方源認爲,最安全的做法應該是一次陰性拭子檢測結果,再加上七天居家通知,以及能快速追蹤病患和密切接觸者的方案。“如此一來就能很好地平衡開放社會和經濟的利益與風險。”
公衆莊文燕(58歲,待業中)希望出國時,抵境後不用被隔離,卻希望入境旅客“隔離越久越好”。她坦言:“可以說我有些自私,但我擔心被感染。”
陳榮裕(72歲,退休)則以同理心看待檢測和隔離一事,不希望自己被隔離,也認爲入境旅客能以拭子檢測取代隔離。“一定會擔心,不過新加坡的檢測能力不錯,我也相信政府會確保這些旅客的健康沒問題,才允許他們入境或在大街上走動。”
專家:檢測及追蹤是最佳防疫手段
超過一半受訪者擔心,用拭子檢測取代隔離規定並非萬無一失,不過傳染病專家認爲,以我國目前的檢測水平來看,這項安排是可行的,但還是得搭配能夠有效追蹤旅客的方案,才能達到最佳防疫效果。
我國已大幅提高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的檢測能力,並即將達到每天檢測4萬次的目標。交通部長王乙康上周發表部長聲明指出,隨著冠病檢測科技更快速先進,我國日後可選擇以更頻繁更嚴格的冠病檢測,取代旅客須遵守14天居家通知的規定。
《聯合早報》調查顯示,93.5%受訪者同意應強制規定所有入境旅客接受拭子檢測,不過有超過一半受訪者(54.5%)認爲,不能將之取代遵守居家通知的規定。
對此,淡馬亞指出,我國的檢測能力逐漸提升,當局也密切監督所有化驗室,迅速找出並解決樣本被丟棄或出現“假陽性”的情況,“全球各地的檢測科技取得顯著進步,以檢測取代隔離或居家通知規定是遲早的事”。
目前大規模進行拭子檢測,除了費用較高,化驗結果等候時間較長也是另一問題。不過淡馬亞認爲,全球數十家公司,包括本地公司在內,都在努力研發更快速及負擔得起的檢測設備,因此他相信這兩大難題會在不久後解決。
“最關鍵的是要確保這些檢測具備高度准確性,或者是設計出可行的檢測兩步法(two-step testing),例如先進行抗原(antigen)檢測,若出現陰性結果或有疑慮,才進行PCR檢測來進一步確認。”
此外,淡馬亞認爲,我國也能考慮采用“免疫護照”(immunity passport),這個做法在新加坡及其他國家成功用于防止黃熱病入侵。
林方源同樣指出,我國的檢測能力穩步提升,不過檢測只是其中一個步驟。“我們須確保活動鏈的每一個階段都做得好。能夠全面並有效地進行檢測,能協助我們快速找出病例,不過也要做好追蹤密切接觸者的工作,以及具備足夠隔離設施等。”
航空通行證至今逾1000申請獲准
航空通行證計劃自上月推出以來,新加坡民航局已批准了超過1000份申請,約四成來自越南旅客。至今,並沒有通行證持有者在入境後,冠病檢測結果呈陽性反應。
民航局機場運營監管與航空保安司陳佩君透露,航空通行證(Air Travel Pass)計劃自9月推出以來,當局陸續接到訪客申請。截至10月16日下午5時,1071份申請獲批准。
當中,158份來自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除外)、257份來自文萊、183份來自新西蘭,473份來自越南。申請者主要是入境新加坡探訪親友、處理商務或有其他社交理由。
陳佩君說,大部分申請者反映申請過程簡單,且當局提供的“須完成”清單讓整個體驗更無縫有效。例如,通行證持有者在入境接受冠病聚合酶鏈反應(PCR)拭子檢測後,原則上會在48小時內接到回複,但一般不到12小時就知道結果了。
貿工部受詢時並未透露各項旅遊安排的申請人數,但表示回響不錯。
其中,貿工部自6月與中國六個省市落實快捷通道後,已陸續批准了相關申請。大部分申請者來自上海、重慶和廣東。
隨著我國逐步放寬旅遊限制,並同更多國家和地區達成雙邊旅遊協定,也帶動了樟宜機場乘客量。
根據樟宜機場集團網站的數據,樟宜機場接待的乘客量今年5月跌至約2萬4500人次的低點後,6月起逐步回升,8月達8萬4300人次。航班起降也從5月的約4470趟次,增至8月的5560趟次。不過,8月的乘客量仍比去年同期少了98.6%,航班數量也跌了82.8%。
新加坡航空公司發言人指出,到10月底,集團旗下的新航、勝安和酷航將恢複疫情前約11%的載客能力,到12月底,則會增至15%。目前,新航、勝安和酷航共飛往46個航點。
國人最關注目的地疫情和隔離要求
疫情暴發以來,國人無法自由出國,積壓了強烈的旅遊欲望。《聯合早報》調查發現,約三成的受訪者會在旅遊限制放寬的三個月內出國度假。
當中,16.4%表示會在旅遊限制一放寬就立即出國;15.8%會等一個月後;24.7%會等至少三個月;21.6%會等至少六個月;18.4%則會在至少一年後才規劃旅遊行程。
決定要不要出國時,受訪者的三大考量包括目的地疫情情況、抵達後是否要隔離,以及雇主規定,如回國後是否要隔離數天才能回公司上班等。
另外,75%的受訪者在選擇目的地時,會優先關注當地疫情和隔離要求;19.5%則認爲,目的地的防疫措施如口罩規定、用餐限制和旅遊景點是否開放等最重要;4.2%會先考慮當地醫療設施和服務素質;1.2%會優先考慮有沒有直飛航班。
近九成受訪者最想到亞洲國家和地區旅遊,首選目的地包括馬來西亞、台灣、日本、韓國和泰國。6.1%則向往到歐洲,僅0.9%想去美國。
閻小青(63歲,家庭主婦)說,旅遊限制一旦放寬,會考慮在三個月後出國。“我最想去的地方是中國。中國的疫情已經控制得不錯,而且我的孩子在上海工作,也會跟我分享當地情況,讓我更放心到那裏遊玩。”
她也提到,除了目的地疫情情況,機票價格也會影響是否出國決定。
吳素絲(58歲,家庭主婦)則有其他顧慮:“我很擔心外國疫情情況,尤其歐洲國家很多人都沒有戴口罩的習慣,還得擔心會在飛機上被傳染,我應該會等到疫苗面世後才考慮出國。”
航空公司加強衛生與安全措施
國際航空業逐步重啓後,航空公司紛紛加強衛生與安全措施,從登機前到抵達目的地,搭飛機的旅客體驗都與之前大有不同。以新加坡航空爲例,所有乘客登機前會收到一份電子手冊,當中包含飛行前、在機場裏、登機時和抵達後的衛生和安全措施。
爲了避免候機室內的人過多,機場也會提醒乘客登機時間。乘客在登機前得通過體溫檢測,並且申報健康情況,全程也須戴口罩。
機組人員同樣會全程戴口罩,與乘客互動時會額外戴防護眼罩,提供用餐服務時也會戴手套。一些航空公司則暫停機上的餐飲服務,改爲提供裝有小點心和飲料的點心包。
清潔程序也更嚴密,機艙窗戶、餐桌、廁所等共用區域都以經批准的強效消毒劑擦拭,每趟班機的耳機、座位頭枕套、床單和毯子也會更換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