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食品科技公司Eat Just研發的培植雞肉,已獲准用來制作雞塊在我國出售。公司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蒂特裏克解釋,科研人員是從活雞身上采集細胞,找出細胞所需營養,再放入生物反應器進行培植。制作雞塊材料除了培植雞肉,還包括綠豆蛋白和面包糠。
未來餐桌上的雞肉,無須屠宰活雞,而是在實驗室研發培植雞肉,以後甚至可在本地小販中心吃到使用培植雞肉烹煮的雞飯。
由美國食品科技公司Eat Just研發的培植雞肉,符合新加坡食品局對新型食品(novel food)的安全要求,已獲准用來制作雞塊在我國出售。這是全球首個獲得監管批准的培植肉項目,意味著新加坡將是全球首個售賣培植肉的國家。
Eat Just聯合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蒂特裏克(Josh Tetrick,40歲)受訪時解釋,科研人員從活雞身上采集細胞,找出細胞所需的營養,再放入生物反應器進行培植。
制作雞塊的材料除了培植雞肉,還包括綠豆蛋白和面包糠。整個生産過程只需幾個星期,與釀制啤酒相似,其中一個生産設施是位于新加坡理工學院的食品創新與資源中心。
蒂特裏克說:“我們計劃把生物反應器的容量,從目前的1200公升擴大至5萬公升,如此一來生産成本將比傳統肉類更低。我們下來也會投入更多資金,把新加坡打造爲生産樞紐,希望我們的培植牛肉也能很快獲得監管批准。”
他也透露,公司已開始與本地餐館洽談,近期內會推出這款培植雞塊。“我們會先以上等雞肉的價格供應給餐館,再進軍零售市場。以後在小販中心吃雞飯,也能吃到我們的培植雞肉。”
Eat Just也計劃在本地設立亞洲首個,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蛋白生産設施。
蒂特裏克說:“選擇在這裏設廠,是因爲新加坡在保護知識産權方面擁有良好紀錄,政府在開發‘未來食品’體系方面也具有前瞻性,制定了監管框架來評估新型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推出市場時包裝上得貼標簽
食品局是在去年11月推出這項監管框架,提供業者生産新型食品的創新空間。若食品存在任何安全風險和隱患,或對人體健康有任何影響,當局也能及早發現和處理。
爲保障消費者的安全,有意生産或進口新型食品的業者,必須向食品局提呈相關食品的安全評估報告,經當局審核批准後,才可在本地售賣。除了在報告中列明食品的毒性、致敏性及生産方式的安全性,業者也須說明生産過程使用的材料,以及如何管控潛在的食安風險。在推出市場時,食品包裝上也得貼上標簽,方便消費者辨認。
爲確保食品安全評估經過嚴格審核,食品局也成立了新型食品安全專家工作小組,成員包括來自食品毒理學、生物信息學、營養學及流行病學等領域的專家。
南洋理工大學食品科技計劃主任陳維甯教授也是工作小組成員。他受訪時指出,培植肉在本地具有巨大發展潛能,並有助加強糧食保障。
“鑒于全球暖化對畜牧業的影響,以及冠病疫情對全球食品供應鏈的沖擊,在本地尋找方法提高糧食的可持續性,變得至關重要。培植肉很適合新加坡,因爲它靠科技驅動,不受環境因素影響,所需土地也比傳統動物養殖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