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工智能與3D全息投影科技運用到醫療上已成爲主流趨勢,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推展多個試驗計劃,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病例數據,爲胃食道癌病患推薦療程、評估病患跌倒風險,以及使用混合實境頭戴設備進行教學和研究。
新加坡國立大學、國立大學醫學組織(NUHS)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屬下研究實驗室聯盟MIT Critical Data聯合舉辦“新加坡醫療人工智能展”(Singapore Healthcare AI Expo 2020),在本月5日至13日會展期間,預料將吸引超過2000名醫生、數據工程師和創新人員等參與線上工作坊、會議和編程馬拉松。
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前天在媒體介紹會上,分享近期的研究和試驗計劃,包括人工智能、3D全息投影和冠病病毒。
當中,可爲胃癌、食道癌和胃食管交界處癌症病患制定醫療方案的人工智能工具“AskBob”,從兩年半前籌備至今已完成初步驗證研究,明年擴大驗證規模,計劃從不同國家招募1000名病患,進行爲期一年的前瞻性研究。“AskBob”由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和平安醫療科技攜手研發。
人工智能通過機械學習分析本地的100個胃癌、食道癌和胃食管交界處癌症病例,與癌症腫瘤專家團隊的建議吻合度達到96%。
人工智能協助護士
評估病患跌倒風險
國大癌症中心腫瘤外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蘇博欣教授指出,一些醫院不具備癌症專家團隊,無法爲病患提供癌症診斷、分期(staging)和管理。另有研究顯示,醫生每周須花五小時才能跟上最新醫療發展,因此有必要研發人工智能協助臨床決定。
不過他強調,醫生仍舊是做出最終決定者,人工智能僅爲輔助參考。
另一項以人工智能評估病患跌倒風險的試驗也將在明年開展,領導這個項目的國大醫院護理助理總監西蒂(Siti Zubaidah Mordiffi)指出,護士每天都要評估每名病患跌倒的風險,人工智能不僅可解決這個繁瑣的流程,也可進行人手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出的複雜評估,未來有望用于其他護理評估。
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3D全息投影與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結合後,在醫療領域可有許多用途。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國際醫療設備公司apoQlar與微軟一年前展開合作項目,利用頭戴設備HoloLens 2和虛擬科技將核磁共振成像或電腦斷層掃描可視化,現已用于教學和研究用途。
通過投影和頭戴設備,醫科學生可在更短時間內了解人體構造,未來也有望用于手術中,提高醫護人員的效率。
隨著我國從明年起逐步推出5G獨立電信網絡,研究人員計劃開展試驗項目,測試這套設備與5G網絡的兼容性。
在應對今年的全球大流行病方面,國立大學醫學組織加入新成立的國際醫療聯盟“4CE”,通過醫療管道把所得的數據跟醫生、流行病專家和公衆分享,其他參與國家有美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
國立大學醫學組織集團首席技術官嚴居淵副教授指出,在不到三四個月時間裏,全球90多家醫院互相協調並整理出完整和正確的數據,而這一般需要多年時間完成。他補充,聯盟下來也有意收集疫苗成效的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