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局網站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有三起骨痛熱症死亡病例,年齡介于45至83歲。當中有兩人在骨痛熱症集中區居住或工作。
宋慧純 報道
本地去年共有32起骨痛熱症死亡病例,數量已超越本地至今的29起冠病死亡病例。去年也是我國曆來累計最多骨痛熱症死亡病例和骨痛熱症病例的一年。
根據國家環境局網站的最新數據,去年第四季有三起骨痛熱症死亡病例,年齡介于45至83歲。當中有兩人在骨痛熱症集中區居住或工作。
這使得去年的骨痛熱症死亡病例增至32起,是曆來最多的一年,超越2005年的25人;前年則有20起,2018年有五起。
去年累計的3萬5315起骨痛熱症病例也是曆來最多,超越2013年的2萬2170起。
第三型病毒成主導類型
國人缺乏群體免疫
另外,數據也顯示,當局所接獲的病例通報到了去年第四季出現了減緩迹象,下降至4507起,與第三季相比,減少73.5%。
相比之下,去年第三季共接獲1萬6991起骨痛熱症病例通報,與第二季相比,飙升了87.9%。
環境局上個月指出,骨痛熱症的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數量自前年起不斷上升。
加上去年頭四個月,國人缺乏群體免疫的第三型病毒(DENV-3)成爲骨痛熱症主導病毒類型,導致開年之初病例數量已達單周300例以上。
隨後的冠病疫情與病毒阻斷措施使情況加劇。阻斷措施期間人們日夜居家,住家成爲在日間叮咬的雌性伊蚊的“天堂”,這期間骨痛熱症感染數量比當局預計高出50%。
宣導提高民衆防範意識
骨痛熱症疫情在去年7月達到頂峰。在跨機構骨痛熱症防治小組及市鎮理事會等各方的努力下,通過展開密集抗蚊行動,加強公共場所的檢查和滅蚊工作,以及宣導提高民衆防範意識,病例數量自8月起穩步下降。
數據顯示,當局去年第四季發現558個骨痛熱症集中區,並在約4900處發現蚊蟲的積水,與上一季相比,分別少了59%和28%。
截至前天(28日),本地共有34個骨痛熱症活躍集中區,當中有六個是出現至少10起病例的黑區。其中,淡濱尼坊一帶共有173起病例,是病例最多的骨痛熱症集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