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即一個國家(city state),這是大多數人對新加坡的初印象,像這樣的城市國家還有摩洛哥、梵蒂岡。
同時,作爲一個多元文化種族的移民國家,新加坡開放、包容、充滿想像力,而面對更實際的社會議題,包括低緯度帶來的炎熱氣候、地少人多導致的高人口密度,新加坡呈現出務實卻不乏創新的態度並采取了相應的舉措。對于這一切,新加坡奇形怪狀的建築就是某種程度上的佐證。
項目分布地圖
01.樟宜機場
02.金沙酒店
03.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
04.濱海灣花園
05.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
06.南洋理工大學創新學習中心
07.南陽理工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08.珊頓大道5號塔樓
09.新加坡綠洲酒店
10.DUO雙景坊
11.達士嶺公屋
01
—
樟宜機場
Jewel Changi Airport
/ Safdie Architects /
“星耀樟宜的日與夜”
02
—
金沙酒店
Marina Bay Sands Resorts
/ Safdie Architects /
“解鎖’新加坡宇宙中心’金沙酒店的各種角度”
從金沙酒店的腹部穿過去有一個天橋可以走進濱海灣花園
1-altitude skybar值得一去
03
—
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
Art Science Museum
/ Safdie Architects /
“又是他,在濱海灣無處不在的Safdie”
04
—
濱海灣花園
Gardens By the Bay
/ Grant Associates /
“在魚尾獅公園瘋狂尋找被金沙完全遮住的天空樹”
在skywalk和cloudforest都十分涼快
05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
NUS School of Design&Environment,SDE4
/ Serie Architects+Surbana Jurong/
“本篇文章中形態最正常的綠色建築”
06
—
南洋理工大學創新學習中心
NTU, The Hive
/ Thomas Heatherwick/
“紐約大堅果的兄弟”
07
—
南洋理工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NTU, School of Art,Design and Media
/ CPG Consultants/
“山的擬態,’non building’的理念”
和NUS一比,NTU的校園明顯好逛多了。NTU的校園規劃據說還是丹下健三做的。
08
—
珊頓大道5號塔樓
V on Shenton
/ UNS Studio/
“還是更喜歡UNS在杭州的來福士”
坐地鐵路上順便看到的一個UNS
09
—
新加坡綠洲酒店
Oasia Hotel Singapore
/ WOHA /
“充滿生機的立面”
逃離喧鬧擁擠的牛車水偶遇Oasis
10
—
DUO雙景坊
the DUO Twin Towers
/ Ole Scheeren/
“在蘇丹回教堂外的一個擡頭”
吃了蘇丹回教堂的閉門羹,但是偶遇奧雷·舍人的DUO
立面和V on Shenton還有點像
11
—
達士嶺組屋
[email protected]
/ ARC Studio Architecture + Urbanism /
/ RSP Architects Planners & Engineers /
“與Steven holl的linkedhybrid各有異同”
從擁擠的牛車水走出來,一路隨性地往靜谧的地方走,就看到了達士嶺組屋。第一眼就讓我想到了Steven Holl在北京的linked hybrid那個項目。甚至是同一年建成的。可以說各有異同吧。
Iwan Baan
新加坡作爲地少人多的國家,以其建屋發展局籌建的政府組屋爲形式,爲居民提供相對低廉的公共住屋。更可貴的是,這些以實用居住目的而建造的組屋,在爲80%的居民提供保障性住宅的基礎上,依然沒有放棄對高質量人居環境的追求——他們的空間都經過設計和優化。宏偉壯觀的達士嶺組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一個大寫的respect。
ps:第50 層天橋向公衆開放。只需 5 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