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出于什麽樣的城市發展需求,位于東南亞的城市國家新加坡都已經成爲世界尤其中國各城市學習借鑒的樣本之一。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只有714.3平方公裏,擁有人口564萬(2018年),基本相當于我國的一個中等城市。它除了可以依托港口,是個典型的自然資源短缺的城市國家,但是卻以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迅速發展成爲公認的“偉大而卓越的城市”和“世界級的創意城市”。
創意城市作爲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的新城市發展理念,如今已成爲全球創意城市打造的新潮流。打造一座成功的創意城市的關鍵需擁有全方位、橫跨所有領域的創意性(跨界融合的創意經濟新時代正在到來),即構建一個創意生態:實現城市物理空間規劃、城市社會治理、創意産業等方面的共振,最後創意城市應運而生。
(晉康宇 攝)
如果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創意城市所劃分的七個主題來定義城市國家新加坡的創意城市打造,新加坡身上均有這七個主題的影子。新加坡大部分的成功源于國家有能力持續吸引和留住源自跨國制造商、金融公司、企業家和其他參與者的外資,而這背後體現的正是新加坡創意城市打造的邏輯。
01、從“一輛破車”到“花園城市”
整體來看,新加坡的創意城市建設主要經曆了“花園城市”和“再造新加坡”兩個階段,後者是新加坡創意城市打造決勝的關鍵階段。
1965年,從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決定“分道揚镳”的那一天,被荷蘭經濟學家艾伯特·文森稱爲“一輛破車”的新加坡,其未來所有的不確定性便也就開始了。
作爲世界最知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在實施“花園城市”建設之前,也經曆了和中國大部分城市一樣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隨後,基于英國著名城市規劃學家霍華德在其書中《明日的花園城市》中提出的“花園城市”理念和思想,開始實施“花園城市”的城市發展戰略。
爲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口密度大、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等“城市病”問題,在“花園城市”建設過程中同時兼顧了關鍵的環境優化。于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對城市進行了系統地綠化:從“淨化新加坡”到進行道路綠化,到全面綠化,最後實施生態公園建設,發展各式主題公園。
讓新加坡“壯士斷腕”對城市進行全面淨化、綠化的原因之一是,因其自然資源的短缺,只能依靠外來力量來實現城市的崛起,而于細微處便能見品質的新加坡“花園城市”建設,正是吸引外來人到此的磁石。
所以,“花園城市”建設階段,重點對新加坡的城市環境和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建設,基本完成了讓“近者悅,遠者來”的城市建設階段。並且,在這過程中,實現了從制造業瓶頸期向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功能的城市功能轉移,通過一系列産業政策,迅速成爲東亞重要的全球城市;之後,又從在保留金融貿易的情況下向發展高科技、電子商務、國際化教育、醫療和旅遊服務等方向轉移。
但是,進入21世紀,新加坡政府認爲,這種投資驅動型發展模式已讓新加坡的發展走到了極限,並極有前瞻性地意識到文化産業對後工業後現代城市的重要性。正如前總理吳作棟所言:“在這個經濟成長模式下,我國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除非我們通過改革經濟開發新的潛質,否則將很難更上一層樓。”
沒有發展不成功的城市,只有不想發展和下錯城市發展戰略的決策者。
于是,2002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國慶慶典上演講時說:“新加坡需要一些波西米亞風讓藝術家們沉浸其中,搞他們的藝術。”從此,新加坡迎來城市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重新實施了新的國家戰略,也是新加坡創意城市打造的決勝階段——“再造新加坡”,打造全球化城市文化,以將新加坡建設成爲以文化作爲創意經濟和城市發展驅動力的新型城市國家。
02、再造新加坡:以“文藝複興城市”
其實,基于城市發展已到極限的現實問題,新加坡于2000年便已開始摩拳擦掌,由信息與藝術部提出了《文藝複興城市報告:文藝複興新加坡的文化與藝術》,這也就意味著,新加坡已將“文藝複興”作爲打造創意城市的頂層設計。當時的報告內容展現了新加坡的高站位、大視野:將成爲像澳大利亞墨爾本和中國香港這樣的地區性文化中心作爲近期目標(當時的新加坡並未將中國香港作爲國際文化中心),將成爲英國倫敦、美國紐約這樣的世界級文化資本都市作爲其遠期發展目標,並實施了《文藝複興城市計劃》。
新加坡自此正式從文化硬件基礎建設階段進入文化軟件建設階段,開啓了以“文藝複興城市”爲頂層設計的創意城市打造的新元年。
“文藝複興城市”的規劃共分成三個階段,具有循序漸進之特點。首先,從2000年至2004年,以發展成爲“有特色的全球文化城市”爲目的,並結合“再造新加坡”,全面實施“藝術無處不在”“藝術之旅計劃”“知識新加坡”等計劃。其次,在2005年至2007年期間,主要是對文化産業的塑造,並被整合成爲“創意産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發展新藝術,提升文化産業能力。如果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基底,那麽提升文化産業能力才是決定城市尤其是創意城市發展成功的核心因素。
這兩個階段是新加坡走“文藝複興城市”道路的關鍵階段,提升了新加坡作爲藝術樞紐城市的形象(交通樞紐給人帶來了行走的便利,而藝術樞紐或創意樞紐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並成功走上了藝術國際化的道路,爲隨後的文藝經濟化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2008年之後的5年,新加坡進一步深化,開始重要的“文藝複興城市”的第三階段,制定了包括“卓越的文化內容”“動態的文化生態”和“參與性的社區”三方面的內容,繼續對城市的內部進行深化,試圖將新加坡打造成爲“國際人才的活力集聚地”和“包容性與凝聚性人口的最佳居住地”。據資料顯示,這5年裏,新加坡一共投資了大概1.16億美元,將自己打造成爲“獨一無二的全球藝術之都”。自此,新加坡扭轉了“文化沙漠”的窘境,成爲世界矚目的創意“文化之都”。
總體來看,新加坡政府在創意城市打造——“再造新加坡”的第二階段,成功推行了發展創意服務藍海戰略,確定了文化藝術、設計和媒體爲創意産業的三個重點領域,並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推行了精准的産業政策、建立了創意人才專業教育體系(從大專到本科院校,都設定了創意産業課程,集合社會各類創意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系統授課。)、最大力度推行市場開放尤其已經全面放寬市場准入,促進市場的全面競爭,等等。
除此之外,就像古時的戰事,打勝仗,需要一批才智過硬的將士。詳細解讀新加坡的創意城市打造,在其過程中戰略或策略的成功實施背後源于它獨有的經濟政治模式:新加坡特色的精英政府和強人統治,在國家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重要轉折點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以文化創意産業爲核心驅動打造創意城市時,新加坡特意成立了創意工作小組;新加坡經濟檢討會在信息與藝術部內增設專門負責協調創意産業發展的機構創意産業司,並通過下面幾個部門專門組織實施傳媒、設計和藝術的創意産業規劃開發;專門成立創意産業行動委員會。針對各負責小組制定了嚴格的淘汰機制。如此一來,不僅保證了相關政策的順利推進,而且爲政府篩選了一大批能人志士(精英政府的來曆)。
文丨葉然(方塘傳媒《重新發現河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