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家,尤其是缺乏戰略縱深的國家都意識到:一旦發生戰爭,軍用機場將是首批被攻擊的目標之一。爲了減少戰損、保持反擊的能力,這些國家將交通幹道打造成具備戰機起降能力的戰備公路。
新加坡作爲“亞洲四小龍”之一,對空軍在戰備公路上的起降能力十分重視,從1986年開始進行了7次類似的演習,被稱爲“激流系列演習”。
一、激流演習
“激流系列演習”的選址比較固定,都是在新加坡坦加空軍基地附近的林厝港路進行。由新加坡空軍司令部主導,主要由空軍戰機、技術地勤、外圍警戒、民事警察4類單位共同配合。
之所以選址在林厝港路,主要是因爲這條戰備道長2500米、寬24米,能夠滿足新加坡現役戰機的起飛降落要求。在驗證戰備公路起降的同時,空軍也在練習同時間的空域管制能力。
“激流系列”從1986年到現在共舉辦了7次,平均4年舉辦一次。這個同奧運會間隔時間一樣長的演習得到了新加坡空軍各部的高度重視,各主要戰機中隊都派飛機機參加過演習,包括49中隊和142中隊的F-15SG戰機;140中隊和143中隊的F-16C與145中隊的F-16D戰機。
由于F15高昂的價格,除美國外,早期使用的國家只有以色列、日本和沙特阿拉伯。受外銷數量較少的影響,F-15此前沒有專門的外銷版本。
後來新加坡提出采購需求,此時美國已經開發出了F15E“全球鷹”版本。通過在F-15E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減配,再加裝主動相控陣雷達、頭盔顯示系統、高精度瞄准吊艙等先進設備,出口到新加坡的版本名爲F-15SG。
在以往的“激流演習”中,新加坡空軍也曾操作過A-4對地攻擊機和E-2預警機。其中E-2預警機降落後可以折疊的機翼成爲了當時媒體一度關注的焦點。
二、技術地勤部分
演習中的技術地勤部分比較複雜,主要裝備爲機動攔截裝置、機動塔台、太陽能跑道燈以及異物清理車。
機動攔截裝置系統約8噸重,主構成物就是攔截鋼索,當戰機尾鈎碰觸到攔截鋼索時,內部的刹停裝置將馬上啓動,以縮短戰機降落距離。這套系統最大的特色便是機動靈活,可以隨著任務地點的不同而調整安放地點。
機動塔台就是一個可以升至4米的液壓升舉平台,狹小的空間內可以容納最多6名空管協調人員,負責操作各類儀器與導航,內部設計有氣象、氣壓和氣溫感測器。電力由固定發電機或是移動發電機車供應。
這套系統在2005年的印尼地震中實際應用過,當時經曆地震的印尼班達亞齊機場的指揮塔台被震壞,後續飛機的管制工作都由機動塔台完成。
太陽能跑道燈分爲兩部分,一種是從字面上看就能理解其功能的“便攜式太陽能機場燈”。這種無纜線的太陽能燈可供電8小時,在整個林厝港路以每70米的距離配置了38具。這種燈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線纜,擺放時減少了諸多限制。
另一部分是爲飛行員提供降落參考用的精確進場路徑顯示燈,被部署在林厝港路的跑道兩側(首尾共四具)。這種顯示燈以紅白兩種顔色的燈號顯示,戰機一般進場角度爲3度,透過燈號可供飛行員參考,可及時修正進場角度。路徑顯示燈通常位于飛機駕駛艙視野的左側,由發電機或是太陽能板供電。
另一個重要的裝備是異物清理車,除了大衆所熟悉的“掃街”功能外,這種單人操作的車輛前方爲磁性擋板,可吸入散落的螺絲、螺帽、螺栓等金屬物體,減少整體異物清理的時間。
三、其余部分
外圍警戒部隊主要負責演習區域周邊的警戒巡邏,演習場周邊用2800米長的有刺鐵絲網包圍,內有士兵和警犬警戒。除了避免閑雜人等進入外,也防範野生動物接近。更外圍的封路與交通管制則由警方和路政單位負責。
民事部門主要是指路政和警察單位,在演習過程中林厝港路這條交通幹道共計有153個路燈、 58處路標、12個公車候車亭、14處橫跨道路上方的提示欄和1200米的公路護欄被移除。
這些幹擾飛機安全的障礙物都能夠在48小時內被移除與複原。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號稱整個外圍保證只用了軍方110名官兵,但路政和受雇于政府單位的警察和其他勞工並未列入計算,實際上參與人數超過千人規模。
四、新加坡的特色
新加坡空軍非常強調機動化,機動塔台與機動攔截裝置都是特色。在南亞震災時,機動塔台還有部署到境外的實際經驗。而機動攔截裝置也可一並帶走,算是一整套的戰術思維。
有些國家將戰備公路打造成爲了半固定式起降場所,其搭配的公路攔截索都是固定式的。雖然這樣的設計便于日常維修,戰時布置也降低了准備時間,但筆者認爲這是不可取的。
因爲戰備公路的存在意義一則是備用;一則是出其不意。如果自己的機場和跑道能被敵人摧毀,那麽敵人也不介意多用些炸彈再把這些標准的戰備公路也一並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