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洲的香港、新加坡,到中東的迪拜以及歐洲的鹿特丹、愛爾蘭,再到美洲的紐約、巴拿馬,自由貿易區(自貿區)已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每一個自貿區都有其典型性和獨特的優勢,每一個成功範例的背後都蘊藏著豐富的經驗和智慧。
地處馬來西亞半島南端,掌握馬六甲海峽交通要道的新加坡,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建設自由貿易區以來,憑借明顯的區位優勢、穩定的政治環境、完善的法律法規、前沿的戰略規劃、優越的營商環境、多元的社會文化、以及對外資的強烈吸引,已發展成爲全球性的航運、貿易、金融中心以及世界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
新加坡自貿區
發展曆程及現狀
19世紀初期,新加坡作爲遠東殖民地,被英國政府確立爲無限自由貿易港口,以轉口貿易爲主要業務,即所有商品均免稅進出口,新加坡自此開啓了其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自貿區僅對少數商品征收少量關稅,保留某些貿易限制,因此都是有限自由貿易。1965年新加坡建國後,進入“替代進口工業化”階段,由完全自由貿易轉變爲有限自由貿易。
1969年,新加坡政府在裕廊工業區的裕廊碼頭設立了自由貿易區,並逐步發展擴大自由貿易服務及功能,目前已發展有7個自由貿易區、30多個享有關稅減免權的工業區和70余座保稅倉庫。新加坡已形成高度開放的自由貿易環境,並引導自貿區向更具科技含量的方向發展。
規劃要領與成功經驗
1. 各具産業特色、多方共同管理
當前的7個自由貿易區中,樟宜機場自由貿易區以空運貨物爲主,另外6個以海運貨物爲主,且主要業務均以轉口貿易爲主,進入園區內的貨物在不改變其性質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包裝、分類和拆(並)箱,但是深加工被限制,區內基本沒有制造業,主要以提供物流附加值爲目的。所有自由貿易區均以圍牆等方式加以封閉,未經海關部門准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或居住其內,進出自貿區的通道由海關查檢站管理。
各自由貿易區具備獨特的功能定位和産業規劃,並被授權給三家企業專營,分別是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PSA)、裕廊管理公司以及樟宜機場集團。其中,PSA和機場集團是國有企業,裕廊管理公司是純粹的私人企業。這種由政府、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共同管理的港口管理模式打破了由國家或政府單一主體管理港口的傳統模式,盡量減少政府直接參與港口經營運作。國企的民營化改革增強了企業的市場化意識,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並且擴大了海外投資,鞏固了新加坡港在國際航運中的優勢地位。
2. 強化運儲聯動,提升附加收益
新加坡建有70余個保稅倉庫,以增強自由貿易園區功能。保稅倉庫是自由貿易園區概念上的延伸,通過物理界限與外界隔離。當貨物從自由貿易區轉運到保稅倉庫儲存時,暫時不征收消費稅,只有當貨物離開保稅倉庫進入國內市場時,才會征收消費稅。保稅倉庫由業主或服務倉庫的運營商管理,負責安全問題和對存儲貨物進行適當的控制。此外,新加坡還有一種特許倉庫區,用來存儲征稅貨物,即酒類、煙草制品、汽車和石油産品,該類倉庫只有得到新加坡海關的授權才能建立,也是封閉的物理區域。
利用貨物進出口不征關稅、不受進口配額限制、通關便利、進倉時間短、倉儲費用低廉等優惠條件,新加坡自貿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轉運貨物在其區內的物流中心、保稅倉庫進行儲存,或待恰當時機銷往國內市場,或者轉運到其他國家,從中獲得大量的附加收益。而自由貿易區的轉運功能又與倉儲功能密不可分,只有提供以便利的倉儲服務設施才能保證貨物的順利轉運,同時轉運業務的增多又可促進倉儲業的發展。
3. 規劃特定加工區,帶動國內産業,吸引外部投資
政府在自貿區或其周邊地區劃出一部分區域作爲享有關稅減免權的工業區,目前建有30 余個,主要從事爲特定産品進行簡單加工、深加工或再轉運至下遊客戶,配合實現和增強自由貿易區的産業服務功能,進而帶動國內産業發展。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新加坡雖然石油資源匮乏,卻成了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産品定價中心,就源于其加工産業帶來的巨大效益。
規劃加工區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在區域內設立工廠,進行産品的生産加工,進而供應出口,在此過程中刺激經濟增長,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例如出口加工區以機器、原料、零件等進口免征關稅、所得稅,並享有其他稅收優惠、貨物及資金進出自由等良好的投資環境與條件,吸引外資到區內進行加工制造等投資行爲。
4. 強力的法律支撐,優越的營商環境
新加坡爲自由貿易提供了優越的營商環境,完善的法律體系提供強力的法律支撐,《自由貿易區法案》《新加坡海關法》和《新加坡進出口商品管理法》確保自由貿易的公平性和穩定性。在通關方面,新加坡擁有高效和便利的海關監管體系。借助全國統一的“單一窗口”(TradeNet),貿易企業可以在10秒鍾之內完成全部申請,10分鍾之內獲得批複,並且海關對區內企業監管以充分信任爲前提,使自貿區真正處于“境內關外”。
5. 自貿區近港而建,最大化港口效益
新加坡地處交通要道,有利的地理位置與其發達的空運、海運和陸運交通運輸網絡,保證了貨物在國際間的迅速流通,進入新加坡境內的國外貨物,90%以上會再次轉運出口,因此新加坡將自由貿易區設在碼頭或機場附近,極大地便利了轉口貿易,使其港口貿易利益最大化。就整體發展而言,新加坡實質上是一個國際貨物轉運的樞紐站。
自1965年獨立以來,新加坡一直致力于發展外向型經濟,探索建設高度開放的自由貿易環境。在每一次全球經濟發展變革中的新需求和新空間中,新加坡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完善、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優化産業發展結構,提升創新資源總量,才逐步由單純的轉口貿易發展到多樣的自由貿易,新加坡自貿區的發展爲全世界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其當前對自貿區的探索爲未來全球自由貿易發展提供了引導。
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
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于2019年,其實施範圍119.97平方公裏,涵蓋南京、蘇州、連雲港三個片區,將重點打造成爲開放型經濟發展先行區、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蘇州自貿片區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內,實施範圍60.15平方公裏,覆蓋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金雞湖商務區等功能區。
發展基礎與功能定位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連續4年排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評第一,蘇州工業園區爲蘇州自貿片區提供了四大發展優勢:中新合作的拓展、強勁産業的支撐、開放創新的政策、營商環境的優化。借助蘇州工業園區良好的基礎、完備的條件、成熟的機制,蘇州自貿片區將打造成爲“一區四高地”,即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産業園區,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産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
1. 全方位開放高地
堅持全球視野、全局站位,推進高起點、全方位對外開放,促進高標准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交彙點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新一輪擴大開放,以開放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國際競爭的主動,成爲高水平開放先行區。
2. 國際化創新高地
堅持在開放環境下搞自主創新,彙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積極布局海外創新中心,打造國際化、開放型創新體系,形成開放與創新融合互動、外向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成爲高端人才創業的首選地、國際先進技術創新的策源地,成爲創新發展引領區。
3. 高端化産業高地
大力發展新制造、新産業、新經濟、新模式,加快先進位造業集群、現代服務業集群“兩群融合”,推動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與主導産業、新興産業全面融合,精心繪制和用好産業圖譜,精准實施補鏈延鏈強鏈工程,打造自主可控的現代産業體系,成爲高端産業集聚區。
4. 現代化治理高地
聚焦産業發展、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加快集成創新,聚焦開發區管理體制、開發建設主體上市、國資國企改革等發展瓶頸加快制度創新,聚焦投資貿易、行政服務、法治體系等營商環境加快管理和服務創新,全面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爲現代化治理示範區。
圍繞“一區四高地”的功能定位,蘇州自貿片區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投資領域改革、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積極服務國家戰略6大任務框架下,著力在貿易便利化、産業創新發展、金融開放創新、跨境投資、知識産權保護、聚集國際化人才等方面開展特色化突破性制度創新,體現中新合作、産業升級、開放創新三大鮮明特色。
蘇州自貿片區致力建成投資貿易自由便利、營商環境一流、創新生態優化、高端産業集聚、金融服務完善、監管高效便捷、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發展特色鮮明的高標准高質量自貿區,其改革和創新探索的過程及成果將爲中國及世界帶來豐富的自貿區建設與發展經驗。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政府設立在上海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位于上海浦東,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成立,面積28.78平方公裏,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該自貿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爲核心,輔之以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並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
1.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國際化、法治化的要求,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准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爲注重事中、事後監管。建立一口受理、綜合審批和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完善信息網絡平台,實現不同部門的協同管理機制。
2.擴大投資領域開放
擴大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社會等服務業開放,營造有利于各類投資者平等准入的市場環境。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對外商投資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研究制訂試驗區外商投資與國民待遇等不符的負面清單,改革外商投資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試驗區內試點開展涉及外資的國家安全審查,構建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構築對外投資服務促進體系,支持試驗區內各類投資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
3.推進貿易方式轉變
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爲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加快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價值鏈中的地位,推動貿易轉型升級。積極發揮外高橋港、洋山深水港、浦東空港國際樞紐港的聯動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發展制度和運作模式,提升國際航運服務能級。
4.深化金融開放創新
建立試驗區金融改革創新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鼓勵金融市場産品創新,培育發展再保險市場,增強自貿區的金融服務功能。
5.完善法制制度保障
加快形成符合試驗區發展需要的高標准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針對試點內容,需要停止實施有關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文件的部分規定的,按規定程序辦理。通過地方立法,建立與試點要求相適應的試驗區管理制度,完善法制保障。
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以及張江高科技片區于2015年納入上海自貿區範圍,該自貿區面積擴大至120.72平方千米,應規劃與發展需要,該自貿區面積于2019年8月再擴大119.5平方千米。
2017年SCP參與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稅區規劃”的評估任務,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土地利用實施評估,並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規劃土地管理制度進行了創新研究。通過對區域發展背景、片區現狀、相關規劃的深入分析,SCP梳理並總結出各專項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國內外先經驗對標,並基于對新加坡自貿區的深入研究,爲自貿區今後在控規調整、土地利用、規土管理創新方面提供指導性建議和意見。
在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評估過程中,SCP針對控規中主要的外高橋片區、洋山片區、浦東機場片區進行了詳細評估,通過梳理並分析規劃目標、土地利用、開放強度、公共設施、空間管制等方面的實施情況,總結控規經驗、提出各區未來發展方向與需求,並對控規的完善與優化提出若幹建議。
針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土地利用,SCP對當前土地經濟績效、土地利用模式進行了評估,並對標新加坡自貿區在土地利用、相關政策方面的經驗與優勢,對自貿區土地利用的轉型與提升提出建議與總結。
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海南自貿區或海南自貿港,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成立,實施範圍爲海南島全島。海南自貿區將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持續深化改革探索,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立開放型生態型服務型産業體系。海南自貿區將圍繞建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把海南打造成爲中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
2018年9月《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出台,海南自貿區將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爲主導,科學安排海南島産業布局。按發展需要增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開展以投資貿易自由便利化爲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主要開展國際投資貿易、保稅物流、保稅維修等業務。並在三亞選址增設海關監管隔離區域,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和中轉等業務。該總體方案強調了海南自貿區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服務業創新發展、政府職能轉變、重大風險防控體系和機制建設等主要領域的內容。
2020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印發,爲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指明方向。海南自由貿易港未來將對接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重要的位置上,促進生産要素自由便利流動。該總體方案內容可概括爲 “6+1+4” 模式。其中, “6” 指六個便利,即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數據安全有序流動;“1” 指一個體系,即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特別強調要突出海南的優勢和特色,大力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的基礎,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4” 指四個建設,即加強稅收、社會治理、法治、風險防控等四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下一步將按照總體方案要求,突出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堅持“管得住”才能“放得開”的原則,把握好分步驟分階段實施的推進節奏,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盡快落地見效,實現高質量高標准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自貿區已是當前全球經濟和産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自貿區的未來發展存在無限潛能,同時也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對自貿區的深入研究對區域規劃、功能定位、産業特色、經濟效益等方面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未來,SCP將繼續探索、研究自貿區的發展方向,展望未來,提出更獨到的見解和更具指導性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