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0日,台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去世,新加坡人無動于衷;而1988年台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去世,新加坡舉國哀悼。特別是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比自己的親兄弟去世還要傷心。筆者曾經寫過蔣經國去世時李光耀當時的情況,2016年6月19日,新加坡媒體《新加坡眼》發表,現在再發一次。
李光耀據說一生只哭過兩次,這是按照台灣《中國時報》的報道,一次是母親去世,另外一次是1965年新加坡離開馬來西亞開始獨立的時候。
1965年,馬來西亞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李光耀在記者會上流下淚水。
其實他這一輩子還有一次流淚很少報道過,那就是在台灣總統蔣經國逝世時,李光耀也曾經潸然淚下 。最近出版的由新加坡資深記者陳加昌所著的《我所知道的李光耀》一書,首次公開披露了李光耀這次流淚的詳細情況。
1988年,蔣經國在台北逝世,享年78歲。蔣經國晚年爲糖尿病所苦,病情慢慢惡化,最終死于1988年1月13日。當年蔣經國的次子蔣孝武,時任台灣駐新加坡商務代表,他得知噩耗後很快趕到總統府向總理李光耀報喪,李光耀雖然已經從其他渠道得知蔣經國逝世的信息,當蔣孝武來到時,李光耀仍然悲痛欲絕,忍不住潸然淚下哽咽無語。李光耀這樣的傷心,除去失去家中的至親外,對外人還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而他的親兄弟去世也沒有流淚,可見李光耀和蔣經國之間的情誼勝過親兄弟。
蔣經國去世後,新加坡對蔣經國去世所表達的敬意,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表示的禮節中還沒有先例。一得知蔣經國去世,李光耀在第一時間內就致電蔣經國的遺孀蔣方良夫人,除極贊揚蔣經國爲國奉獻外,還表達他個人無限的傷痛和追念。
李光耀的唁電全文如下:
致蔣經國夫人
您的兒子孝武在星期四(1月13日)下午告訴我蔣經國總統的死訊時,我深感到我痛失去一位朋友。
剛好在去年(1987年)12月17日,我和我的夫人及女兒還在您府上,和您及蔣總統喝茶,當時他還是那麽爽朗。
您的先生爲台灣人民留下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把台灣從一個貧困的農業社會改造成一個繁榮的工業國。台灣在社會及教育方面取得的進展是巨大的,台灣人民也爲這些進步而充滿信心:這些進步讓台灣人民深深體會,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和他們是息息相關的。
我和夫人會永遠珍惜蔣總統留給我們的回憶,還有多年來他給我們的孩子的深厚友誼及仁慈,對于您的不幸,我們向您和您的家人深表同情。
李光耀
1988年1月13日
新加坡方面,除致唁電外,包括李光耀總理及夫人在內,總共有五位內閣部長及軍方總參謀長朱維良和海軍總司令梁振連等人,親自到台灣參加蔣經國的奉安大典。李光耀對當地的記者說:“我親自來到表達對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敬意,他是我很要好的朋友。”新加坡政府的代表是以李光耀爲首及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吳作棟,貿工部長兼國防部第二副部長及交通新聞部長楊林豐。
新加坡本地,在蔣經國去世一天多時間內–1月15日,就舉辦了蔣經國追思會,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吳作棟(赴台前)、貿工部長兼國防部第二副部長及交通新聞部長楊林豐率領外交部長丹那巴南、國會議長楊錦成國防部高級政務部長潘答厘等等政要,都到台灣在新加坡的代表處設的蔣經國靈堂致祭拜。另外還有台灣及新加坡各界人士約1500人參加了祭拜典禮,氣氛莊嚴肅穆。
李光耀于1973年訪問台灣時與蔣經國相識,到1988年蔣經國去世,在蔣經國執政短短的15年時間裏,李光耀多次出訪過台灣,開始一直是秘密的不報道,李光耀訪問台灣一直以“私人性質”,要求是“二低三不”,即低調、低姿態;不要隨護、不要媒體采訪、不公布行程。主要是避免刺激到海峽對岸的北京政府。經過17次的秘密訪問的訪問,相隔13年後,到1985年11月才開始公開,大家才知道李光耀是台灣的“常客”。新加坡與台灣關系最密切的時期在蔣經國去世前的4-5年時間裏,當時台灣的俞國華任台灣的“行政院長”。
李光耀訪台時與蔣經國在一起
李光耀和蔣經國都是炎黃子孫,他們語言相同彼此容易産生共鳴,而且雙方的反共立場一致,中共是蔣經國不共戴天的仇敵,跟中共息息相關的馬來西亞共産黨,則是李光耀的仇敵,他們可以說是同仇敵忾。台灣自己認爲是“第二個中國”,新加坡有人認爲是“第三個中國”,因爲他們在民族、文化、語言等等方面都是一脈相承的。
李光耀在第二次訪問台灣期間,就向蔣經國提出,新加坡因爲空間有限希望能在台灣培訓武裝部隊一事,蔣經國很快就同意了,雙方在1975年4月達成協議,新加坡在台灣培訓軍隊,台灣只收培訓部隊所消費的物資費用,其他分文不收。
蔣經國接見李光耀
據1990年時任台灣“國防部長”的鄭爲元披露:“自1975年開始,台灣提供基地、設施、演習場所,允許新加坡部隊在台灣訓練,在長達15年間裏,有炮兵、裝甲兵、陸戰隊、工兵、傘兵、政戰、導彈、防空及海空軍都在台灣受過培訓,前後共有14萬人。新方的戰車、大炮及軍事裝備等等也都獲准留在我國(台灣)。其次是雙方的軍事科技交流,軍事人才交流,互購武器,以及台灣通過新國轉手獲得他國的軍備武器等等。”對此,中國(大陸)也曾經表示,新加坡部隊也可以在中國的海南島訓練。但是新加坡認爲,這是不可能的,因爲新加坡的武器裝備,許多是從美國及西方國家制造的,美國等國家不會允許新加坡把他們制造的武器帶到中國大陸去。
李光耀一生很少敬佩過一個國家元首或政治領袖,就是有也是一些“官場外交語言”的幾句客套話,他與蔣經國認識只有15年,但是之間的友誼卻是天長地久。李光耀表示他很榮幸能與蔣經國建立友誼,他曾經說過:“蔣經國是個仁慈而溫和的人,他話雖然不多,但是每一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的信念及政策有相當的一貫和持續性,我深爲欣賞,即使我們有時意見不同,但我也不會強求說服他,他也不會強求說服我,只會詳細解釋給我聽。當時他突然得知,美國卡特總統宣布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系後,卻非常冷靜、鎮定,一點也不驚慌失措,在那樣的形勢下,他能莊重自強,處變不驚,周詳地考慮所有的可能方案,我非常欣賞他這一點。”
李光耀夫婦與蔣經國
除了在培訓軍隊以外,在經濟建設和其他方面,台灣也給了新加坡很多幫助,新加坡著名的公園裕華園就是仿造台北市的公園建築的。李光耀很感謝台灣對新加坡的幫助,他曾經對蔣經國說:“你們幫我們很多忙,新加坡是小國,力量有限,沒有什麽可以回報,不知我們能爲你們做些什麽。”蔣經國說:“幫人不圖報,我們珍惜友誼。有一天就做一天朋友。”這使李光耀非常感動,一心想回報台灣。特別是在台灣被開除出聯合國後,在國際上台灣外交上處于孤立無助的時期,李光耀在英聯邦許多國家中,多次爲台灣說好話。在兩岸關系上,也不遺余力牽線搭橋,千方百計地緩和兩岸關系,一直堅持兩岸和平統一,多次勸說大陸不要用武力來解放台灣。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蔣經國去世,與1975年蔣介石去世相隔13年,同樣都是台灣地區的“總統”,但是李光耀對兩人的態度卻迥然不同。
1973年,李光耀首次訪問台灣時蔣介石還健在,但是他們兩人竟然一次都沒有見過面, 可能是李光耀不想和蔣介石見面。但是蔣介石對新加坡卻非常好,蔣介石曾經對宋美齡說:“告訴經兒,新加坡要什麽給什麽,只要台灣有的。”國際上同時期的領導人,李光耀絕大多數都見過面了,連毛澤東都見過了。(1976年,李光耀訪問大陸時曾經和毛澤東見過面。)蔣介石去世時,許多國家領袖紛紛致電哀悼,李光耀卻無動于衷竟然說:“他(蔣介石)的政治影響力,如丘吉爾在他生命最後十年一樣微不足道。我認爲世界缺少了他也照樣生存。”
蔣介石去世,台灣官員爲其跪靈
後來李光耀多次見到蔣經國和蔣夫人宋美齡,居然也沒有說一句慰問的話,就像沒有這麽一回事一樣。這使蔣夫人宋美齡非常不高興,一直耿耿于懷。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在蔣介石統治的舊中國時期,大陸腐敗成風民不聊生,最後敗退台灣。而李光耀以成敗論英雄,所以對蔣介石沒有好感,蔣介石去世,李光耀自然也沒有什麽好話。而蔣經國統治台灣時期,不但經濟發展快,對新加坡幫助多,而且廉政親民。台灣迅速發展的經驗,對新加坡很有啓發,李光耀認爲,台灣能夠做到,新加坡也一定能夠做到,而且蔣經國與李光耀還有許多共同點,所以蔣經國去世,李光耀十分傷心,英雄惜英雄,所以忍不住流淚了。
蔣經國去世後,遺體送到台北市郊的一個停放處,和他父親蔣介石一樣,臨時停放在那裏,以便最終遷移到大陸的浙江奉化老家再正式安葬。
蔣介石台灣慈湖陵寢
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李光耀一輩子哭過幾次本來不值一提,這次流淚由于宣傳的很少也鮮爲人知, 隨著時間的流失會漸漸被人遺忘。但這件小事,從一個側面卻能反映出了新加坡與台灣的關系,以及李光耀對政壇領袖的看法,所以這次“流淚”也值得一提,它也是研究李光耀一生的重要資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