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能量和溫和穩定的環境。失去了宿主恒星的流浪行星注定會變成冰雪。但是,如果它們可以到達銀河系的一個特殊區域並停留在那裏,情況可能會改變。這個區域與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有關。盡管黑洞在宇宙層面是殘酷的廢墟,但當它們”吃掉”時也會産生輻射。只要與輻射保持一定距離,它就可能是和諧的,不僅是非破壞性的,而且可以創造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甚至提供光合作用。
銀河系中心的活動黑洞也稱爲活動銀河核(AGN)。人們一直認爲,AGN將在其周圍創建一個”死區”。甚至有人認爲,AGN的存在將使我們在銀心方向上找不到任何外星文明。如果銀心黑洞變爲活動狀態,則它將居中,並且處于數個光年的範圍內。強輻射將剝奪地球像地球一樣的大氣層。
但是研究人員通過一個理論模型發現,如果行星的大氣層比地球厚,或者可以遠離活動的銀河系原子核足夠遠,那麽它們的大氣層就有機會保留下來,這樣的行星仍然有機會擁有一個可以適合生活。 。活躍的銀河核周圍的區域被稱爲銀河系的可居住區域。在星系的可居住區域內,中等劑量的輻射可以重組分子,並構成蛋白質,脂質和DNA所需的基本化學結構單元。在銀河系中,大約有十億顆流離失所的行星在宜居星系內部徘徊。
根據對地球生命的研究,光合作用是生命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可以利用陽光制造糖。盡管沒有太陽,但由于活躍的銀河系原子核也發光,因此對于在星際空間中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而言,它是寶貴的能源。研究人員認爲,在那些具有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中,可能存在基于活躍銀河核能量的光合作用。對于銀河系而言,這種光合作用可能發生在距銀河系中心一定距離的地方。對于小型高密度星系,整個星系的一半以上可能具有這種光合作用。
生命具有自我保護機制。地球上的細菌可以制造生物膜並保護自己免受紫外線的傷害。因此,在宇宙中紫外線的重災區,生命可能具有類似的能力。此外,行星大氣還具有吸收X射線和伽馬射線的能力,從而降低了它們的破壞性。基于這些新穎的見解,科學家們認爲我們先前對活動銀河核的不利影響的估計可能被誇大了。據信,如果銀心黑洞變得活躍,那麽它的破壞性影響將在距黑洞約100光年的距離處停止。
想象一下,在距銀河系中心一定距離的範圍內,許多沒有恒星的行星沐浴在黑洞發出的光中,吞下食物,並漂浮在無辜的空間中。對他們來說,這些黑洞的光芒像太陽一樣珍貴。在這些行星上,有些行星可能仍然存在。這些生活會與我們擁有完全不同的結構形式和行爲嗎?他們可以發展到什麽階段?這些問題非常令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