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名廚遇上傳統街頭小吃,
當小販文化邁向數碼化,
將會産生怎樣的火花?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推出小販文化版“數碼缪斯”(DigiMuse)計劃,向本地藝術文創工作者及公衆征集創意點子,宣傳本地飲食傳統,讓國人透過文物局的數碼平台,以趣味方式接觸本地文化遺産。
曾被《紐約時報》選爲改變新加坡烹饪風景廚師之一的劉偉仁(48歲,Relish餐館老板兼主廚)就是參與者之一,他將從10月初起在社交媒體Instagram推出一連三集的短視頻,向國內外用戶分享他最愛的童年小吃之一嘟嘟糕。國家文物局也會在其網絡平台推廣。
一般用椰絲或花生做餡料的米粉蒸糕,並以班蘭葉做托,無數國人咬下嘟嘟糕的一刻,嘴裏感受到的是紮實口感,心裏湧起的卻是段段回憶。從小好吃美食的劉偉仁說,選擇嘟嘟糕作爲介紹小販文化的切入點,是因爲這道樸素的小吃每每讓他想起美好的童年時光。
“小時候後港住家後面的空地上,每次到了唱大戲的時候,就有小販騎著車來賣嘟嘟糕等各色小吃。買一包回家和哥哥姐姐分享,聽著大戲的音樂,整個氛圍讓人懷念。這樣的場景在如今過于幹淨的新加坡,已經不複存在。”
“隨著新加坡越來越現代化,各國食物進軍本地,世界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我們在擁抱新事物的同時,不能讓傳統流失。”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産研究與評估司長楊克翔說,小販文化是否獲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將在今年底揭曉。
“我們的小販文化是多面向的,從我們心愛的小販食物到小販英雄,甚至是我們在鄰裏小販中心最喜歡的座位……推出小販文化版數碼缪斯計劃,是希望給國人一個親身體驗小販文化各方面的機會,並以數碼方式與國人分享。”
新加坡本地小販的平均年齡已達60歲,也就是說,再過5年、10年,新加坡的小販中心很可能後繼無人。
小販是小販文化和小販中心的重要環節。新加坡政府可以通過加強投放資金來提升硬件,但小販作爲核心,才是需要綜合扶持的對象。如果沒人當小販,建設再多的小販中心最終也只是浪費;沒人當小販,小販文化無以爲繼,影響更大的是,我們將逐漸失去能以低廉價格餵飽社會大衆的國民食堂。
小販確實是辛苦的工作,要做出特色美食,須付出很多努力,新手小販須有足夠的心理准備。隨著政府出台了計劃,提供培訓和引導,以及較早前推出的短期租金減免等措施,年輕小販起步的難度會少一些,成功的機會更大,期望這個接班的梯隊早日成形,技藝迅速上手,處處迸發創意——雖然在數量上,他們不可能和上幾代的父輩同日而語。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與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合作推出“小販培訓計劃”,旨在協助現有和新手小販掌握經營小販生意的技能,計劃在三年內培訓100名新手小販。
“小販培訓計劃”分訓練、學徒和培育三個階段協助參與者。
首階段
首階段開放給現有和新手小販參與,旨在加強小販在食物安全和衛生、烹饪技巧、利用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等方面的技能。參與者將在五天的培訓活動中,獲南洋理工學院屬下新加坡亞洲烹饪學院認證的導師指導。
參與者將學習四項課程單元,包括食物安全和衛生、烹饪技巧、及利用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等。參與者也可選擇參加額外一天的課程,學習烹煮菜頭粿、水粿等人氣小販美食。
首階段學費爲500元,供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申請。符合資格者可申請技能創前程培訓補助或“技能創前程中途職業加強津貼”。
第二和第三階段僅開放給新手小販申請。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由資深小販負責指導新手小販參與當局的培育新手小販攤計劃,包括如何申請培育新手小販攤計劃(Incubation Stall Programme)、或競標環境局的小販攤位,爲期兩個月。
第三階段
進入第三階段者則學習如何鞏固生意。這個計劃要在三年內培訓100名新手小販。在爲期三個月的第三階段中,有經驗的小販將繼續協助新手小販鞏固生意,參與培育新手小販攤計劃的小販可在15個月內獲得平均40%的租金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