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古老
班固(32年-92年)《前漢書·地理志》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
曆史 新加坡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久到沒有什麽史料記載,我們依稀可以在公元三世紀的中國找到其蹤影,史料曾將其描述爲“蒲羅中”,即“Pulau Ujong”,在馬來語意爲“半島末端的島嶼”。那麽公元三世紀是一個啥樣的年份呢?公元三世紀指公元201年至公元300年。是我們中國東漢末年,正值亂世、三國分裂,這時候的世界也發生了影響其往後的變化,羅馬帝國皇帝頻繁更叠,在這樣的局勢下,基督教和佛教分別在中國和羅馬地區得到廣泛傳播,三世紀末期,中國和羅馬基本恢複社會穩定和諧,西晉結束了魏蜀吳三國分立的時代。羅馬這邊,戴克裏先獲得統治權,羅馬走出了“三世紀危機”。這時候大概就有了新加坡這個地方的存在,只是如前文所述,它還是一個被描述爲“半島末端的島嶼”的這麽一個地方。到公元1298年至1299年,首批移民落戶于此,並命名此地爲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意爲“水鎮”。
近代 / 新加坡
公元14世紀,這個地理位置卓越的地方被賦予了新名稱。傳說,當巨港(即室利佛逝首都)王子山尼拉·烏他馬 (Sang Nila Utama) 某天外出狩獵時,看到一只從未見過的動物。他認爲這是一個吉兆,于是決定在這個發現動物的地方建一座城市,稱它爲 “獅城” 或 “新加坡拉” (Singapura),這個名字源于梵文中的 “simha”(獅子)和 “pura”(城)二字。(但是又有傳言稱,他看到的疑似一只老虎而不是獅子)曆史如何還待後人研究啦~
此後,古老的獅城相繼由五位國王統治。由于獅城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是海上航線的天然交彙點,因此很快就崛起成爲繁榮的海上貿易中心,中國帆船、阿拉伯三角帆、葡萄牙戰艦和布吉縱帆船等都途徑此地。
我們所熟知的新加坡應該叫現代新加坡,始于19世紀,1819年1月29日,在蘇門答臘島擔任明古連(Bencoolen,即今日的明古魯 Bengkulu)副總督的萊佛士登陸新加坡。當時的大英帝國正在這片海域尋找一個港口,作爲商船隊的據點,同時藉以遏制荷蘭的勢力擴張。新加坡這個小紅點當時已經是馬六甲海峽極具發展的海上貿易站,及其符合大英帝國的戰略需求。于是決定同當地的統治者談判簽訂協議條約,將新加坡建設成爲海上貿易站,這個地理位置卓越的城市迅速成爲貿易中心,吸引了中國、印度、馬來群島和更遠地方的移民前來。
1822年,萊佛士實施了萊佛士城市規劃(又稱爲傑克遜計劃),以解決當地殖民越發混亂的問題。不同種族的居民被分別隔開居住于四個不同的區域。住在歐洲人區(European Town)的居民包括歐洲貿易商人、歐亞裔人士和亞洲富人,牛車水(China Town)以及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 東南部則是華人居住區。印度人居住在牛車水北部的珠烈甘榜 (Chulia Kampong),而甘榜格南 (Kampong Gelam) 則是移民新加坡的回教徒、馬來人和阿拉伯人的落戶之處。1924 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之間開通了一條堤道,將新加坡北部地區與新山 (Johor Bahru) 連接起來。
戰爭 / 新加坡
1941年12月8日,日軍搶占馬來西亞,日軍從馬來西亞北部進攻,讓原本以爲要在南部海岸迎敵的英軍措手不及,這場戰爭並沒有持續很久,在農曆新年2月15日那天,英軍宣布投降。這個海島曾被認爲是難以攻陷的要塞,後日本將其改名爲“昭南島”(日語意爲南島之光),1945年日軍投降後,英軍重新占領新加坡,恢複了對槟城、馬六甲和新加坡海峽殖民地的統治,直到海峽殖民地被解散爲止。
獨立 / 新加坡
1959年,人民行動黨領袖李光耀帶領人民行動黨以43票勝出選舉,成爲新加坡第一任總理。
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砂勞越和北婆羅洲(今稱沙巴州)正式合並成爲馬來西亞。這一合並是爲了更緊密的聯系,事實證明這一決策並不成功,不到兩年時間,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宣布獨立。
我來新加坡幾年了,目前還是有人問我新加坡是中國什麽地方,所以今天我整理一下新加坡的曆史給大家來看,新加坡從來沒屬于過中國,他一直是一個移民國家。新加坡這個地方也並不年輕了,曆史可以追溯到東漢,只是近代新加坡比較年輕。現在的新加坡市區和周邊仍然保留著不少多元文化、殖民地和戰時的遺迹。你可以沿著新加坡河細數過往,或者去博物館看看珍貴的照片,穿越時光的感受一下不一樣的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