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經濟上的扶助,二是生活上的照顧,三是精神上的慰藉。對于前兩項,國家和社會可以給予適當幫助,而第三項卻無法替代。老年人在退出工作領域之後,更需要通過與家人的朝夕相處獲得精神的慰藉,所以,家庭養老具有國家、社會等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功能。
新加坡是個年輕的國家,卻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32年,新加坡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90萬,約占總人口的18%。養老問題已引起新加坡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新加坡政府推行以強制儲蓄爲原則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爲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而政府一直提倡和鼓勵的家庭養老模式的成功經驗更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三代同堂”的“溫情”政策
新加坡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視爲“治國之綱”,創造了尊老敬老、贍養老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李光耀曾經強調家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鞏固國家永存不敗的基礎”,極力主張按照儒家傳統“保留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認爲三代同堂家庭結構穩固,具有撫育下一代繼往開來的巨大潛力。爲了保持這種家庭結構,新加坡于1994年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爲“贍養父母”立法的國家。
《贍養父母法》規定,凡拒絕贍養父母或拒絕資助年邁父母者,其父母可以向法院起訴,如發現確實未遵守《贍養父母法》,法院將判決對其罰款一萬新元或一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新加坡根據該法又設立贍養父母仲裁法庭,由社會工作者和公民組成,地方法官擔任主審,調解不成的可由仲裁法庭開庭審理裁決。同時,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對與老人同住組屋的家庭提供便利和優惠,如在分配政府組屋時對三代同堂家庭給予價格優惠和優先安排;規定單身青年不可租賃和購買組屋,但願意與父母或50歲以上老人同住的可優先考慮,同喪偶的父母或殘疾兄妹一起居住的納稅人可享受“父母及殘疾兄弟稅務扣除的郵袋”等。
此外,政府爲鼓勵兒女與老人同住,還推出一系列津貼計劃,爲贍養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養老醫療方面的補助,以減輕其家庭負擔,提高贍養老人的積極性。新加坡政府自1993年以來推出了12個《公積金填補計劃》,其中4個是專門的《敬老金計劃》。還推出“三代同堂花紅”,即與年邁父母同住的納稅人的扣稅額可增加到5000元新幣,爲祖父母填補公積金退休戶頭的人也可以扣除稅額等。在醫療方面,政府規定家庭成員平均收入在700元新幣以下的老人,可以到社區發展理事會申請加入基本護理合作計劃,到家庭附近的私人醫院或牙科診所看病時能享受政府的醫療津貼。因病重而殘疾的人,如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新幣,每月可獲180元新幣援助金。正是因爲政府爲贍養老人的家庭提供了得力的經濟援助,使得這些家庭老人在住房、醫療等方面確實享受到實惠,因此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選擇家庭養老方式,便利之余還能享受天倫之樂。
家庭養老是我國“老有所養”的主體
“老有所養”是我國傳統的道德追求之一,以家庭養老爲主要的實現形式。家庭養老曆經千年而不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也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雖然現代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但這種養老模式依然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養老方式的主要選擇。家庭養老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須做且要做好的事情。
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比例增長速度比歐美發達國家快一倍。我國老人絕對數量也居世界之首。老齡化程度已經超出國家經濟實力能承擔的程度。我國現在經濟文化尚不發達,政府和社會對養老資源的供給有限,但實際需求巨大,兩者矛盾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單靠社會養老遠遠不夠。即使在城鎮,也不是每個老人都能享受社會養老。在農村,社會養老剛剛起步,尚未全面覆蓋,農民對家庭養老的依賴遠高于城市。我國75%老年人生活在農村,他們在經濟上一直由家庭供養或靠自身勞動所得,到了高齡階段更需家庭贍養,所以家庭養老方式更適合我國現階段國情。
新加坡家庭養老模式的啓示
社會老齡化加快,“4—2—1”的家庭結構,核心家庭的普遍化,以及傳統家庭觀的變化,使我國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巨大挑戰。爲了應對這些挑戰,筆者認爲,應當借鑒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並采取以下對策:
一是在建設社會養老體系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家庭養老。應繼續弘揚孝道傳統,將家庭養老作爲我國養老保障的重要支柱,輿論部門要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政府部門應通過立法等手段強化老年人受贍養的權利,增強養老法制觀念,強調贍養人應履行“對老年人在經濟上供給、生活上照顧、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維護老年人的尊嚴,對侮辱虐待老人、拒絕贍養老人等情節嚴重者追究法律責任。
二是給予貧困家庭以適當的經濟援助。我國目前有貧困家庭人口6000多萬,主要是城鎮下崗人員和農村貧困地區的農民。可以借鑒新加坡做法,對于有老人的三代同堂的貧困家庭,給予定期或不定期的經濟補助並減免個人所得稅,在購房、老人醫療等方面給予照顧和優惠。由于人均壽命的延長,兩代老人同時在世情況日益增加,下一代退休老人照顧上一代老人是目前可倡導的家庭養老模式。對于下崗、退養人員,政府若能通過保障體系向這部分人分配適當的社會資源,將有助于節約和有效地滿足家庭養老需要。
三是發揮社區服務的作用,爲老年人提供家政、保健、咨詢、應急服務等。由政府和社會共同發展老年社區服務産業,不僅可減輕子女養老壓力,而且方便老年人在不脫離原來生活環境的前提下享受到社會服務,避免産生心理上的孤獨感,爲家庭養老提供有效的保障。
新加坡“成功化養老”成功在哪裏?
原來是這樣!
亞洲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從親和源的一站式養老開始,國內的養老公寓就生根發芽,全面開花。全齡社區,介護公寓等各種類型做得風生水起;政府支持、保險金介入,錢途通暢;國內外專業管理公司都說我最牛B。
國內養老地産還停留在地産層面,背後還是挖掘老人的財富,美其名曰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方式完全建立在經濟能力的基礎上,而我們的鄰居新加坡,對養老地産有別樣的解讀,這個“家庭農場”項目,通過建築設計使養老與生産相結合,讓老人的退休生活更有意義。
多數的亞洲老年人都愛子心切,不願意給孩子增加麻煩,他們內心的想法總是:“我們不要被供著,我們想體現自己的價值”。
事實上,隨著亞洲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特別是新加坡這樣的國家。隨著人口壽命的延長,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在20-64歲這個人群裏,1970年每13.5個人裏面只有一個老人,目前大概每4.8個人裏就有一個老人,預計到2030年會變成每兩個人裏面就有一個老人。
同時,新加坡是全球7個完全城市化的國家之一,作爲一個沒有內地的國家,他們90%的食物依靠進口,這使食品安全成爲一個顯著的問題。所以新加坡政府爲了讓食物來源多元化,想通過密集型的農業技術來提高食物生産。
新加坡老年人口戰略是”成功化養老”
如何解決這兩個突出的矛盾,我們先分析一下新加坡老人目前現狀:
最傳統的還是和孩子一起居住,但現在這個觀念正在改變,因爲新加坡老人沒有退休金,所以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他們除了從孩子處得到經濟支持外,還需要通過工作來支持生活。大概每4個老人中就有一個老人經濟上會有所不足。
政府針對老年人口的戰略是“成功化養老”,具體有以下4點:
1. 提高就業和金融安全
2. 提供無障礙環境和社區基本服務
3. 提供全面的和可負擔的醫療保健和老年照顧
4. 促進積極老齡化(保持身心健康,繼續爲社會服務)
咳咳~~~說了這麽多廢話就是國家困難,你老了也不能休息~~~~
案例:家庭農場,老人薪資可抵房租和費用
所以就有人設計了這麽一個“家庭農場”(HOMEFARM),將集成垂直農業和屋頂土壤種植與高密度住房集合起來,爲居民提供一個理想的花園環境和退休後的就業機會。
這個模型使農業覆蓋在建築表面,老年人在家門口農場裏就可以工作,包括:種植、收獲、分揀、包裝、旅遊、銷售、清潔等等。家庭農場的居民報酬可以是工資或者抵消房屋租金和水電費等等。
設計還是很現代的,快點附上美圖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