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新中關系發展的曆程,
不只能通過看和讀,
也能通過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元素,
在線上免費走一趟新中建交曆史之旅。
配合新中建交30周年,以及華文媒體集團10月出版的《奠基人足迹:新中建交30年》圖片集,“奠基人足迹”網絡展昨天正式上線,並由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在“新中論壇”上主持揭幕儀式。
網絡展呈現了《奠基人足迹》圖片集中部分的珍貴曆史照片和中英雙語圖片說明,同時也彙集語音導覽、曆史畫面視頻、互動地圖等多媒體元素,讓讀者通過生動的方式,了解新中關系發展中的重要裏程碑。
由《聯合早報》主辦的第四屆“新中論壇”昨天正式開跑,活動今年首次在線上舉行,今年的活動主題爲“新中關系邁向4.0”,聚焦于探討新中關系下一個十年的發展。主辦方特地邀請近30位新中兩國來自政商學界的思想領袖進行兩天的交流,共同探討新中關系如何深層發展。
唐振輝通過視頻致辭時指出,新中關系在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和中國已故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奠定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深化。
唐振輝指出,新中民間密切的聯系讓兩國合作關系得以升華,而兩國在交流的過程中必須接受與尊重彼此不同的觀點,由此才能建立起更牢固的關系。
“ “新中關系密切而特殊。由于來自相同的文化背景,我們對彼此有更深層次的體會,但也更能察覺到彼此之間的差異。新加坡華人雖是華人,但因爲在多元種族的社會成長,我們的觀點和處事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新中建交曆史
90年前,鄧小平先生前往法國勤工儉學時,曾踏上新加坡這塊土地,停留了兩天,從此與新加坡結下淵源。
序幕:1970s
新加坡和中國關系的重要一章,應該從1970年代說起。
1978年11月12日,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抵達新加坡時發表書面談話,指這是他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1976年訪華的回訪。說是“回訪”,李光耀訪華時,兩人其實並沒有見上面,鄧小平在1977年7月才恢複黨政軍領導工作。
但是李光耀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末初訪中國,卻成爲他後來多次訪華的重要參照點,讓他相信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動力。而鄧小平這次見到新加坡的發展,也讓他留下印象,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是“拉開了新時期中新友好合作的序幕”。
雖然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和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爲新加坡和中國奠定了友好基礎,但每一代人都需要繼續投資,才能在先輩打造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兩國友誼。
初識:1980s
李光耀在1980、1985、1988年訪問中國,從南邊的深圳、廈門,到大連、到昆明和武漢。
到中國不同省市,讓他得以了解和比較它們之間的特點;每隔幾年的訪問,他有時候會重複去一些城市,從中看到它們的發展與改變。
李光耀接觸中國年輕一代的政治領袖,指出他們的作風、觀念與前一代人有所不同。他也帶著新加坡下個領導梯隊的核心成員訪華,希望他們在兩國關系原有的基礎上繼續交往。
這十年裏,新中開始進行貿易與經濟合作計劃,新加坡在北京設立商務代表處。1988年訪問北京後,他告訴新加坡記者:“他們現在已經了解我們,我們也明白他們的意思。他們知道我們是前後一致和有信用的,我們也知道他們言出必行。”
茁壯:1990s
1990年,李光耀卸下總理職務之前,新加坡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中國領導人希望他卸任後,繼續頻繁訪問中國,對中國的發展提意見。李光耀確實幾乎每年都到中國訪問,甚至單在1993年,就走了三趟,1994年也走了兩趟。
1990年初,國際環境和輿論對中國不利,李光耀通過訪問、演講,經常爲世界解讀中國,中肯分析中國的優勢與問題,也公開指出西方看待中國的偏頗。他在多個場合,對即將回歸中國的香港發表務實的看法。
這十年間,新中政府簽署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是兩國關系的裏程碑。確定在蘇州進行“軟件轉移”前,李光耀對蘇州和山東數個城市進行考察;園區合作最初出現問題時,他多次親自到蘇州,對建造園區深度參與,費了許多時間與心力。
並肩:2020s
進入21世紀,李光耀在古稀之年,仍然頻繁地訪問中國,每次去的時間不如過去那麽長,但是總共去了17次,包括2000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的那一次。
2008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李光耀坐在觀衆席上。他從擊鼓和其他表演,看到中國人的紀律、認真和專業,後來他在《福布斯亞洲版》發文,講述中國從成功申奧後在硬件與軟件兩方面的投入。
2011年,這位中國曆任領導人稱爲“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的新加坡建國總理,卸下內閣資政的職務後出訪的第一個國家是中國,並與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面。這也是88歲的李光耀最後一次訪問中國。
他留下的不僅是行走大江南北的足迹,還有兩國一代代領導人,繼續頻密互訪、增進了解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