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知名時評人翁德生的長文(全文6千余字),論述新加坡建國初期努力打造一個新加坡文化,外交部長拉惹勒南主張不分種族共同發展成爲同樣的新加坡人。後來李光耀修改了這一政策,認爲應該讓各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但都以新加坡人爲共同目標。新加坡的未來命運,取決于李光耀模式能否持續,新加坡未來也將面對三大挑戰。
從浩瀚曆史長河來看,新加坡的繁榮昌盛或許終究有如昙花一現。
新加坡的故事,就是李光耀一生的政治鬥爭生涯篇章。李光耀的親密政治夥伴,前外交部長拉惹勒南說,“李要的是人民的尊敬而不是愛戴”。李說過治理國家並不難,最難是如何說服人們接受不討好但長期對國家有利的政策。政治工作的難度和挑戰性其實就是收服人心。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發展早期,李光耀就主張“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這是大馬各族人口比例相當平衡時期,建設公正平等多元文化社會最佳契機。合並失敗新加坡被踢出局,卻注定了馬來西亞少數民族淪爲二等公民的命運。
新加坡的獨立,可以解讀爲馬國巫統得以貫徹土著優先政策,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意識形態的勝利。而新馬分家後的發展,證明的卻是當初行動黨堅持的“任人唯賢制”的成功。一個很好例子,新馬合並時的MSA馬新航空公司,分道揚镳後成爲新航和馬航兩家航空公司,新航騰飛耀然的成爲世界航空一流品牌,馬航卻“飛不起來”,正是個中關鍵的體制差異,左右新馬各個領域的表現,非常顯著。
東南亞華人經商敏銳,但是對對政治的認識不足,這些中國南方移民傳統上遠離朝廷,他們離鄉背井抱著過客心態,在異地累積財富才落葉歸根,三代後暮然發現,忽略政治權利的代價已經無法彌補。
馬國的土著優先政策讓少數民族憤憤不平,華人大量外移加上生育率低,馬來西亞種族人口比例快速傾向馬來族,幫助巫統踢新加坡出局的馬華公會,對之也束手無策。
二戰時期猶太人在歐洲的遭遇,身爲少數民族卻累積擁有龐大財富,結果成爲極端種族主義的祭品。東南亞華人的異境同曲,是否會重蹈斯轍?嗅覺敏銳的李光耀早是心有戚戚。
新加坡發展早期的時代背景,是中國共産黨揚言輸出革命,引致不少東南亞華人積極響應號召。因此初期的行動黨,是以林清祥爲首的華校生和李光耀的英校生共同奮鬥,來反殖民地爭取獨立。當時林清祥人氣指數高昂,他能夠以流利華語和方言發表演講,這是講英語家庭背景的李光耀望塵莫及的。林清祥當時被公認會繼首席部長馬紹爾之後成爲新加坡未來總理。這是合乎情理邏輯的,因爲當時的客觀事實讓林清祥具備了領導的條件,人氣指數政治能量是主要因素。
獨立後行動黨組織政府,黨內開始出現左右路線的分歧,此時李光耀帶領新加坡向右轉。在那個國際歌響徹雲霄的時代,李光耀比鄧小平更早三十年,以務實主義發展經濟作爲硬道理。李光耀在他回憶錄批評緬甸總理尼溫將軍,說他一直勸告尼溫別走國有化政策,這因爲那是變相的計劃經濟模式,李光耀對利伯維爾場優越的先見之明,決定了新加坡的發展命運。
當中國還在自顧不暇,處于冷戰的與世界隔絕時,新加坡正在爲生存空間努力奮鬥,不但以戰略地理位置與美國尖端武器創造互惠互利,新加坡的生存空間,永遠處在尴尬地緣政治環境。有如一個脆弱小生命誕生在荒野叢林,周邊盡是虎視眈眈的獵食者加上沒有腹地,有如政治怪胎,連水供都靠馬來西亞,所以被視爲毫無獨立自主生存的能力。名符其實的東盟孤兒,中國大陸以外唯一華族爲主的獨立國家,馬來語作爲國語只求在區域不會顯得“異類”。新加坡處在“萬綠叢中一點紅”,雖然獨立以來努力撇清血緣文化塑造獨特性。
李光耀非常推崇儒家的修身養性,認爲上梁不正下梁歪,爲君之道必須以身作則。家境背景脫離母語和文化,從政後李光耀惡補華語,也洞悉方言的政治感召效應,用方言發表群衆講話鬧不少笑話,但是李的孜孜不倦學習精神值得贊揚。華文源流政敵罵李是忘宗數典的二毛子,李回罵他們是華文沙文主義。
李光耀背上“假洋鬼子”的標簽,在東南亞地區開展了他的政治鬥爭生涯從殖民地時期爭取獨立到新馬合並,爭取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已經走入曆史,以爲代表馬來西亞華族的馬華公會,選擇和巫統合作即使是當附庸,這就是東南亞華人的鄉願特性,他們或許有些人已經後知後覺,但是關鍵時刻已經斷送建設公平多元社會契機。
“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已經走入曆史,李光耀全力落實“新加坡人的新加坡”,一個完全落實“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公平社會。李光耀的猶太籍新聞官亞力佐西寫過一本書,裏頭有這麽一段論述“李光耀是否會表露他是華人本質,或許八十年代後期會逐漸明朗”。1986年亞力佐西英年早逝他的預言果然實現。
新加坡被迫獨立後,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例驟減,注定他們必須服膺于巫統的政治理念,那就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身不由己獨立後的新加坡,華社在燃放炮竹大事慶祝的景象,對比李光耀在電視鏡頭前落淚,雄心萬丈的政治家顯現出高處不勝寒。
建國初期的新加坡努力建造一個新加坡文化,認爲不分種族共同發展成爲新加坡人,這個主張的關鍵人物是當時的外交部長拉惹勒南先生。若幹年後李光耀修改了政策,認爲應該讓各個族群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但是都以新加坡人爲共同目標。
新加坡是一個看似不中不西卻又中又西的社會。一個華人爲主的國家卻不斷強調多元種族文化社會顯示政治正確。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采用更加優惠政策,這和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有些相似,展現的是漢文化的包容性。
新加坡這是個移民國家,三代政府在處理這個多元文化社會從未松懈過,從組屋人口比例政策到集選區選舉,其出發點都是未雨綢缪的種族和諧政策。占人口百分之七十六的華族,身份認同會一直是政府不遺余力塑造的工作。
曾經有印度族官委議員在國會裏申訴少數族群權益被忽略,已經在國會裏鮮少發言的李光耀資政,馬上回應說我們從來沒有平等對待所有民族,我們(政策)上給少數民族得更多。這“給得更多”可以從早期華巫族土地權可見一斑,華人屬于租戶而馬來人是業主,在寸金寸土的新加坡來看,無疑是讓原居民享有優先起跑點。這種少數民族優惠政策與馬來西亞的土著優先政策形成強烈對比。
李光耀融合法學和儒家創造一個獨特的體制,大家長管理模式但是政府部門非常獨立行使執行權。八十年代財政部長吳慶瑞推動金融改革,鼓勵金融機構收購合並,當時政府擁有的國際貿易公司 有意收購一家小銀行被拒,結果大華銀行成功收購許多小銀行,整個過程在一個透明度高的進行,幾十年以來新加坡已經是很法治化的一個國家。
由于特殊的曆史地理因素,新加坡非常專注于外交工作,通過高明的外交獲取更大生存空間至到第三代政府,小紅點的外交政策高明而專業,完全做到了“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差別只在于守業更難。
難在于中美開始博弈,而中國已經不再韬光養晦,包括國際事務,新加坡處在重要戰略地理位置,面對中美選邊站的窘境。
如果新加坡外交政策讓人一目了然,那麽新加坡才是真正有難了,必須做到讓人霧裏看花,高明的外交工作注定要挨罵的,這就是第三代政府面對的問題。
不只是新加坡,東南亞國家都面對中美博弈的抉擇,形成一種經濟依賴中國防務依賴美國的局面,東盟(東盟)外交上各有立場。
新加坡的處境,讓李光耀和台灣領導蔣經國建立起良好私交,因爲他看到蔣經國的是一個勤政親民、生活儉樸的政治人物,完全符合李光耀對自己和從政者的標准。這個行動也影響著新加坡的外交處境,新加坡建國以來睦鄰政策從未松懈,但是假想敵也是不言而喻的。而新加坡處在最脆弱時期,如果遭遇攻擊,蔣經國政府可能是唯一伸出援手的。
站在一個大華人文化的立場,李光耀與台灣在李登輝上台後政治互動不再密切,但是政府和民間交流不受影響。李登輝的台獨立場讓李光耀很揪心,他公開說過,如果兩岸發生戰亂,中國的經濟發展會被延誤七,八年。很顯然,他希望中國順利發展經濟成爲發達國家。
新加坡從疆土概念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country,但是國家民族意識依然是一個不斷蛻變的 nation。1980年新加坡舉辦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羽毛球友誼賽,觀衆一面倒支持中國球員,觸動敏感的政治和外交神經,在印度尼西亞國會引起辯論,質疑新加坡人的認同問題,而新加坡華人的身份認同,至今依然是政府努力不懈的課題。新馬唇齒相依,馬來西亞種族政治還會延續下去,對新加坡肯定産生輻射作用,維持種族人口比例是堅定不移的國策。
開放政策依然是小島國求生之道,全球化提供了發展契機,但同時也是國民意識的考驗,現代人對鄉土情結薄弱,塑造凝聚力顯得事倍功半。新加坡的未來命運,取決于李光耀模式能否持續,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最重要的兩個鄰國,種族政治是否會逐代淡化。
印度尼西亞華族不到百分之三,在同化政策下新一代屬于“不中不西不土”,外貌是華族但已經與母族文化脫節,口操英語但不是洋人,名字語言本土化但從來沒有真正被接受。這個千島之國非常複雜的社會環境,恐怖組織細胞散布難以預料,臥榻之旁有如富裕繁榮小紅點的新加坡豈能高枕無憂?
馬來西亞政治從納吉政府跨台後,經濟搭上中國列車開始翻盤,馬哈迪對中資喊停,因爲這違背了他一生政治鬥爭目標,他希望國家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中資湧入會帶來人才,這就意味著人口比例出現改變,這不是馬哈迪首相想看到的。中國的順利崛起,能夠爲所有東南亞華人創造附加值,不只是經濟上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意義,這當然包括華人爲主的新加坡。
馬來西亞華族人口比例遞減,不只影響華族的少數民族命運困境,也讓新加坡顯得更加孤單,如果馬來西亞種族政治會隨著全球化時代逐漸淡化,這是所有少數民族的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其實也可以從巫統三代領導風格各異取得結論,而耄耋之年的馬哈迪正在開曆史倒車。
馬哈迪的口號2020年馬來西亞能,其實他是爲了證明馬來人能,這是他一生鬥爭最堅定的意識形態,很諷刺的是“馬哈迪主義”正是阻礙國家發展現代化的因素。新馬兩國雖然已經被政治上劃分開來,但是兩國人民的未來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東南亞國家還處在發展中階段,新加坡已經成爲發達經濟體,李光耀政治模式是主要關鍵。
一黨獨大招攬全國政治精英而且代表各個族群,實施“政治清廉,法治精神和任人唯賢”,這就是新加坡的成功之道。政治清廉需要高薪養廉,其實更加准確解讀概念是與市場競爭人才,1994年建議部長薪金制與市場挂鈎輿論嘩然,至今依然是執政黨“政治包袱”決策,因爲老百姓傳統觀念無法接受政治人物爲五鬥米折腰,他們不理解銅臭味背後的崇高目標,就是鼓勵優秀人才挺身從政,避免重蹈發達國家二流領導困境。如果說政治的最高道德標准是産生好政府,那麽如何吸引合適人才出任公職,酬勞應該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第一代政府看准了新加坡這樣小的市場規模,幾家大企業足以呼風喚雨組成利益集團,爲了提高國家生存空間和能力,政府積極參與經濟活動領域,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平台惠及百姓,達到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理念。
沒有政商勾結造成寡頭政治的弊端。新加坡政府顛覆了國營企業無效益魔咒,完全按照市場規律辦事,這是精英政治襯托出來的成績。
新加坡政聯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高,從中國改革開放和後來越南的市場開放後政聯公司搶占先機,其商業嗅覺敏銳可見一斑。政聯公司總裁人選完全采用開放式包括跨越國界的任人唯賢制,這是一些大家族企業有世代傳承包袱無法匹敵的。卸任政務官出使政聯公司總裁,這是行動黨壟斷國家頂級人才的優勢,問題是這種操作模式能否延續下去。
李光耀總理曾經在國慶演講中公開說他要勸服一個部長別“棄政從商”,他說“吉寶企業(政聯公司)缺一個優秀總裁事小,我的內閣少一個優秀部長事大”,從國家層面看問題確實如此。這名部長終究還是離開內閣,成爲年薪近千萬的企業總裁。
新加坡服膺于利伯維爾場原理,政聯公司維持高素質領導另人括目相看,在許多國家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政府負責管理的公款接近一兆,這是新加坡人民不得不三思之事,新一代雖然傾向于政黨輪替,然而客觀的現實是政治人才集中在執政黨,還沒有發展到替代政府的可行性,如果政治開始庸俗化必然沖擊官僚系統,雖然這會是個緩慢過程,而最終會造成領導素質整體表現,連龐大儲備風險管理也會出現問題。
李光耀的政治手腕高明,他認爲只要人品正直有才幹和意願服務國家就可以加入行動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行動黨包容小左小右理念,這是他和許多政治領袖不同之處。他相信政治不是個人事業而是社會使命公職,他認爲優秀人才不挺身而出是罪過。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政治工作決定國家興盛或衰敗,而新加坡的故事完全是政治智慧化腐朽爲神奇。
不遭人妒是庸才,國際舞台上發光招惹“小鼻屎小紅點”稱號。幾十年以來左鄰右舍出現兩個極端馬來民族主義領袖,一個政治壽命很短的印度尼西亞總統哈比比,一個是政治壽命很長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李光耀的政治是只有公仇(政治理念)沒有私怨,馬哈迪搞到全部變成私人恩怨,他們都是昔日捍衛馬來人特權的同志,兩個黨魁的落差,行動黨三代政府維持團隊精神,而巫統四分五裂淪爲在野黨。
新加坡夾在兩個馬來回教國家當中,連填海造地的泥沙都得從老遠中南半島運輸,這種狹小生存空間鞭笞領導憂患意識至第三代政府。美國政治學者亨庭頓認爲“李登輝的台灣模式會天長地久,李光耀的新加坡模式會政息人亡”,目前李光耀模式“政在人亡”,然而是否會人走茶逐漸涼,第四代政治領袖正面臨嚴峻考驗。
新加坡面臨的挑戰有三;第一是守業更難的問題,第二是民粹主義浪潮的沖擊,第三是延續政黨組織內部團結的考驗。
行動黨政府依然朝氣蓬勃屢創業績,人們卻普遍性認爲越來越多爭議課題,殊不知這是輿論開放百鳥爭鳴的現像。這種假像和錯覺,會讓執政黨流失不少選票,而且屬于不應該流失的選票,反過來說,在野黨會不勞而獲得支持,這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趨勢,新加坡當然不例外,政黨輪替是第四代政府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
長期執政既是政治資産也包袱,對于年長一代來說是資産,因爲他們經曆和見證過貧困到溫飽,可是對年輕一代來說長期執政成爲包袱,後者更加傾向于鼓勵栽培其他政黨,這種心態放諸四海皆准,所以政黨政治産生政府輪替是必然趨勢,問題是新加坡體制上作好了准備嗎?
沒有一個制度可以長期有效操作,新加坡不斷修改制度,包括從官委總統制改爲民選總統制。民選總統制以兩把鑰匙捍衛國家儲備,這是未雨綢缪的措施,避免豐厚國庫淪爲選舉胡蘿蔔,重蹈西方國家債務危機困境,民選總統制已經實施二十多年,還是一個需要不斷修改的制度,雙刃劍效果越來越明顯,民選政府和民選總統不咬炫足以癱瘓行政工作。
首任民選總統王鼎昌先生,盡忠民意履行職責卻産生不少障礙。
後來幾任總統都與政府“合作愉快”,但這不是新一代選民所樂見的,他們甯願選擇平庸之輩,只要是站在政府的對立面,這股力量會在未來總統選舉出現,如果民選總統采取“不合作主義”實際權力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在這嘩衆取寵政客當道時代,這種體制上的誘惑豈能掉以輕心?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民選總統制依然是個有瑕疵制度。李光耀是先知先覺政治家,他爲新加坡量身定制不少制度,但是永遠無法做到完美無瑕。很多人以爲李的修修補補爲行動黨壟斷政權,其實他更加擔憂的是政治庸俗化。,新加坡是否會隨著民主開放潮流政治開始庸俗化?
畢竟新加坡已經成爲發達國家了,在強勢領導下雖有揠苗助長,社會文化支撐不到國家發展水平,形成強烈的頭重腳輕現像,許多民衆依然無法理解國家課題,上頭運籌帷幄宏觀視野與草根族對生活費的抱怨,這種認知上的斷層相當嚴重。黨內無派,千奇百怪。行動黨當然也有派系,能夠長期維持團隊合作無間,關鍵人物是李氏父子,他們秉持完成“大我精神”,從容應對黨內外一股“去李化”風潮。
第二代政府吳作棟總理在巨人肩膀上完成14年任期,第三代政府李顯龍總理再度成爲核心人物,把執政黨的黨風廉政建設推向更高峰,2011年被評爲分水嶺大選,執政黨輸掉一個重量級集選區給工人黨,後者成爲國會裏最大的反對黨,2015年選舉卻出乎意料之外大翻盤,反對黨泡沫化執政黨贏得七成選票,新加坡沒有人心思變?非也,主要是在野黨候選人素質還有差距,新加坡政治生態已經發展到,只要是執政黨和反對黨候選人水平稍微接近,人們通常都會傾向于支持反對黨。
黨魁成爲核心人物則政黨團結辦事,否則就是一個領導能力有限的政府。如果第四代黨魁無法成爲核心人物,黨員必須再度效仿吳作棟總理時期展現團隊精神,否則黨內競爭或鬥爭開始始,一個重要的政黨無法團結,整個國家得賠上去付出沉重代價。許多規模不大的政黨內鬥不斷,行動黨出現派系競爭不稀奇,新加坡如果政治庸俗化,影響領導國家的政治能力和意志力,區域國家的城市會很快超越。
因爲新加坡沒有腹地,包括人力資源的嚴重短缺,全球化以城市經濟以市場規模爲主,人口政策將考驗第四代領導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意志力。較早前政府提出以六百九十萬人口爲規劃引起社會強烈反彈,趕緊改口說只是規劃還不是政策,著名城市規劃建築師劉太格認爲新加坡應該以一千萬人口爲目標,這是爲國家生存創造有利條件。
著名城市規劃建築師劉太格
新加坡要繼續在區域保持領先地位,人口政策不只是經濟議題也是重要政治課題。
新加坡會一直在東南亞地區顯得與衆不同,這是人口組合的現實,雖然我們不斷強調是多元文化社會,新加坡政府繼續推行對國家長期有利政策,即使是不討好的政策,這種獨特的政治文化延續到第三代政府,第四代面對的阻力不容小觑。
新加坡過去成功取決于領導人李光耀政治上高瞻遠矚的智慧,往後則取決于人民的智慧。他是現代化新加坡之父,務實主義不搞個人崇拜,應付國際媒體不卑恭屈也不管冷嘲熱諷只在意政績,他希望曆史能夠給他應有的公正客觀評價。
馬來西亞企業家郭鶴年形容李光耀是“中國以外最偉大的華人”,東南亞地區不少傑出華族企業家,稱得上政治家除李光耀先生無第二人選。
作者:翁德生
新加坡知名時評人,常受邀到電台、電視台點評時事,在新明日報辟有專欄《還看今朝》,文章常見于聯合早報、隨筆南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