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聖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我在中學學過,不僅學,還需要背誦。這首詩又長又拗口,很不容易記住,唯獨有一句朗朗上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可以讓人過目不忘。
就憑這一句,杜甫那悲天憫人的宏大救世情懷,從此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學子的大腦回路裏,不管多少年過去,這句詩依然記憶猶新、隨時脫口而出。
一個偶然的機會,聽一位新加坡友人談起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的牆上有這句詩,並且是由國寶級書法家潘受所寫,我忍不住好奇,隨友人專程前往參觀。盡管我已有思想准備,但是看到真迹時還是頗爲震撼:巨大的牆壁、巨大的中堂、寬博雄渾的書法,非常貼切地挂在此處——建屋發展局的大廳!
我不由得拍腿叫絕(現場沒有“案”),難怪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政策能夠成功!難怪新加坡沒有房奴!就是因爲《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啊,新加坡人托杜甫的福,住進了物美價廉的政府組屋。
“居者有其屋”,出自孫中山的民生思想,指凡是需要定居的人都能獲得住所。1964年,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我們的新社會,居者有其屋是關鍵”,由此揭開了建屋發展局大規模興建組屋(公共住房,相當于中國的政府福利房)的帷幕,並隨之啓動了中央公積金系統。
李光耀與他身後的組屋區
1960年代初的新加坡,160萬人口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超過50萬人口擠在狹小的陋屋裏,環境肮髒、條件惡劣,那是火災、傳染病、犯罪的溫床。
1969年,在李總理提出“居者有其屋”後,5年時間建成5.5萬間組屋,平均每天30間。到1970年代,新加坡已經基本解決了國民住房的嚴峻問題。如今,85%的新加坡人住進了組屋。
組屋的價格低廉到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能買得起,建屋局根據購買者的收入發放貸款,確保購房者每月的還款額不超過收入的40%。此外,購房者還可以申請商業貸款。政府對首次購房者、低收入家庭、選房靠近父母居住地的子女,還提供各種優惠政策,這其中透露出的不僅是價格上的讓利和經濟上的補貼,更是人文上的關懷!
當然,新加坡政府對組屋的管理也是十分嚴格有力的,比如一個家庭只能擁有一套組屋、單身人士要到35歲才有資格購買、購買後5年內不能轉讓、不能用于商業用途、不能整房出租,等等。這些嚴苛的規定無非是爲了確保組屋的用途——自住。
組屋建成後,新加坡政府並沒有高枕無憂,一系列的粉刷、翻修、改造、重建計劃迅速跟上,新加坡的組屋室內裝修簡單實用,外牆每5年粉刷一次並且變換顔色,新加坡政府心思就是這麽缜密,專治不服!
在每個組屋區裏,還建有相應的生活配套設施:商店超市、濕巴刹(菜市場)、小販中心(小商品攤檔)、咖啡店、食閣等,還有籃球場、兒童遊樂場、跑道等娛樂設施。組屋小區附近一定有診所、學校和公交、地鐵等。新加坡的組屋區,诠釋著“以人爲本”的真正含義!
新加坡有四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歐亞裔族,建屋局用抽簽制度來確保每一座組屋裏有比例均衡的各種族住戶。這才是真正的管家政府,不僅管菜米油鹽的生活線,還維系家族成員的感情線,而老百姓的生活線加上感情線,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生命線。
說到底,新加坡的領導人學過杜甫的詩、記住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並且付諸行動了,使新加坡確實做到“居者有其屋”。